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推动绿色金融 践行产能绿化

来源:合肥在线
时间:2021-02-10 15:00:22
热度:1

推动绿色金融 践行产能绿化:过去的“黄金十年”,中国经济与银行业同时保持了高速成长的态势,银行业资产规模由28万亿跃升至151万亿,大量资金沉淀在了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加强直接融资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债务重组和兼并

过去的“黄金十年”,中国经济与银行业同时保持了高速成长的态势,银行业资产规模由28万亿跃升至151万亿,大量资金沉淀在了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加强直接融资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债务重组和兼并重组,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所在。

作为供给侧一端的金融企业,一方面随着政府债务的加快置换,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产能过剩行业许多都是银行的大客户,过快对存量信贷资产进行调整,会导致银行经营出现问题。另一方面,过剩产能在许多地方属于支柱型产业,为了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缺乏节能减排和压缩产能的主观能动性,地方政府也因自身的政绩尤其是社会的稳定而弱化政策的执行,甚至在资源消耗方面提供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补贴,使生态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软肋”。同时,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又有许多亟需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改造升级的项目。是要“雪中送炭”,还是要“釜底抽薪”,随着对涉及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调控的不断趋严,风险也在不断地暴露和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已超出了银行自身疏解的能力范围。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公益性和盈利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博弈。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升主动应对能力。邓小平同志曾经作出过一个重要论断:“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这是新国情,也是“老短板”。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进了消费升级,并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重工业单位产出导致的空气污染为服务业的九倍,燃煤产生的空气污染是清洁能源的10倍。节能减排项目技术性强、通常投资回收期长,产业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像风电设备、光伏等行业,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现象,致使许多绿色项目的盈利不高,这也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上升,执行绿色信贷的长期动力不足,尽管绿色信贷项目贷款总量不断增加,但总体占比较低不足2%,资金缺口为现有融资的20倍左右。金融对于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减速的背景下,主要依靠限制性的手段来关停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就可能造成很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乃至失业的压力。按照国家发改委与银监会联合发布的《能效信贷指引》,有针对性地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疏堵结合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低碳银行业务的可持续性,才是解决当下产能过剩问题的正确思路。

实现目前的碳排放目标,预计未来我国每年需要两万亿元绿色投资,这将占到GDP的3%。但财政预算每年只能拿出3000亿元左右的资金,约占总投入的10%~15%。绿色信贷是对传统信贷的延伸和发展,传统信贷单纯追求商业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而绿色信贷追求的是商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如向购置节能房屋、节能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优惠消费贷款,探索碳交易实施过程中的金融衍生工具,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发行绿色债券等。从银行自身来说,按平均数据测算,一个客户经常在银行柜面办理业务,每年消耗的凭证纸张大约是0.5公斤,相当于产生3.75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客户总是开一辆中等排量轿车去银行网点,大约会产生108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引导客户改用网上银行或移动支付,每年将减少近11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倡导客户少用存折,多使用银行卡,采用自助机具办理小额存取款、转账汇款、缴纳水电、煤气及电话费等业务,多使用公交、地铁、超市、诊疗等多服务功能的金融IC卡,尽量使用电子对账单,不断扩大金融产品的适应范围,也可以大大节约社会资源。

经济为根本,金融为血脉。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实现产能绿化,也是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加快绿色银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指数和绿色评级体系的构建,发挥金融作为产业改革催化剂的作用,不断降低市场参与主体及信息获取成本,促进社会各方利益主体形成共识,使绿色发展谁都不再是旁观者。短板补得越快越强,既可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也可以起到调结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