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金融新闻资讯

中国碳金融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1-02-18 06:04:04
热度:1

中国碳金融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在此前提出的减排40%~45%“效率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布了中国碳排放的峰值年份2030年~2040年。也就是说,随着GDP的增长,今后排放量还会增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金融”

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在此前提出的减排40%~45%“效率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布了中国碳排放的峰值年份2030年~2040年。也就是说,随着GDP的增长,今后排放量还会增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金融”的发展,在制度安排和观念转换等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和渐进过程,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方政府把排污权等同于地方的“发展权”,不愿通过排污权交易出售既定的有限“发展指标”,因此以地方性局部交易为主,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二是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认识不足。国内许多企业对CDM和“碳金融”缺乏充分认识;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二)政策扶持不到位

我国“碳金融”发展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一是削弱银行支持力度。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往往导致转型企业自己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然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削弱银行支持力度。此外,由于绿色信贷的每个项目均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仅仅依靠银行很难确定其准确的环保环境、条件和环保风险的评级。二是未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在信贷和其他融资支持不力时,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使注册CDM项目的企业失去了发展机遇。三是法律环境欠佳。低碳金融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细则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强制性要求。由于《京都议定书》对中国没有强制性减排约束,当前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仅仅为卖方,而《哥本哈根协议》也没有国际法律约束力,因此,国内银行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统一性法规待明确、标准化细则待研究。此外,环境法律制度的政策缝隙易引发道德风险。排污权交易客观上对超标排污企业甚至非法排污的违法企业网开一面,使有的企业像交排污费一样买排污权。

(三)“碳银行”处于起步阶段

从国际上看,严格地说,“低碳银行”是从2003年6月10家跨国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开始的(亚洲的日本瑞穗银行是10家发起人之一)。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我国首个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2009年12月其首个“原则运用项目”开幕;该行还与IFC(国际金融公司)签约率先切入中小企业能效融资项目,截至2009年上半年共贷款42亿元。今年1月,浦发银行发布了“建设低碳银行倡议书”。在贷款方面,民生银行创新推出了基于CDM(清洁开发机制)的节能减排融资项目。在理财产品方面,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推出挂钩排放权交易的理财产品。总的看来,虽然我国银行在“低碳信贷”方面已经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小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低碳信贷”到“低碳银行”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风险

任何一种产业发展都面临一定的风险,产能过剩产业有风险,新兴产业也会有风险。当前不仅在钢铁、水泥、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存在着盲目扩张,其实在风电设备、多晶硅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生产业当中也出现了一哄而起、重复引进和建设的倾向。同时当前一些新型和新能源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都存在着行业标准和技术并不成熟的问题,即使现在采用最新的装备和工艺,也可能会被迅速的淘汰。这些产业很大的特点就是要持续的、不断的有巨大的投入。这种持续的、巨大的投入比起有效的产出来讲,将会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以上这些因素不仅对银行存量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也加大了银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投放新增贷款的风险设定和信贷决策的难度。

(五)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低

银行业的审慎管理决定了低碳信贷的规模和比重不可能一蹴而就。商业银行不是风险投资企业,安全性、效益性与流动性决定了银行信贷对持续的生产体系与消费结构、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偏好度、依赖性、附属性。有资料显示,2009年前两月银行放贷2.97万亿元,大部分用于基础建设项目,对CDM项目的投放极少。直接投融资方面,虽然股票已产生CDM板块,国家也建立了CDM管理基金,但仍存在很大的融资缺口。此外,“低碳信贷”需要与低碳货币、低碳证券、低碳保险、低碳基金、低碳衍生工具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与功能,“低碳银行”服务体系才能更全面、更高效地发挥其信贷优化作用和产业升级作用。

(六)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CDM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周期较长。同时伴有政策、项目和CDM特有风险等。此外,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更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