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呼吁中国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体系,倡导低碳生活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1-02-18 08:02:17
热度:1

呼吁中国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体系,倡导低碳生活: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曹鸿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里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及其使用,而交通只居其次。低碳建筑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非常低,是绿色节能型的建筑。绿色建筑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曹鸿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里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及其使用,而交通只居其次。低碳建筑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非常低,是绿色节能型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也必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谈到目前发展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如:1.低碳建筑成本较高,建筑成本估计会增加1000元/平方米;2.消费者承受能力有限;调查显示,多数购房者可以接受低碳住宅房价高于普通住宅5%,而高于普通住宅10%以上还愿意购买低碳住宅的人群几乎为零;3.国家支持少,建筑业企业动力不足;4.低碳建筑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还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与技术支撑;5.公众对于低碳建筑认知度不够,生活方式和习惯与低碳经济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曹鸿鸣委员建议:

  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体系

  积极推行中国住宅产业和技术委员会近日发布的中国低碳住宅技术体系,全面涵盖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将低碳设计作为发展低碳建筑关键的第一步。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环节相衔接,实现新能源综合利用和建筑本体设计一体化;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注重房地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及环境成本之间的综合平衡;制定低碳建筑标准,对建筑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认证标准要体现差异性、可持续性及可操作性。

  积极实施激励优惠政策

  房屋与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对低碳建筑开发企业进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低碳信贷产品、设立碳基金等鼓励措施。对低碳房地产购买者提供抵押贷款、减税或补贴等优惠政策;对采用节能、环保、绿色、生态、低碳等住宅产业化开发建设的项目,应当优先保证土地供应,给予适当的土地优惠政策。

  大力加强行政管理引导

  通过政府管制、碳排放税等行政手段,使开发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加速发展天然气、核电、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建筑用能及能耗结构;通过整体优化设计,采用更科学的能源策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再利用、再节约、再循环与“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变房地产市场毛坯房销售模式为精装房销售,实现建筑装修一体化,引导正确的装修理念;大力发展建筑产业化,努力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新增建筑碳排放。

  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

  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建筑产业化,使建筑材料生产与建造、建筑使用期间能耗、建筑维护与更新、建筑拆除和重新利用四个方面的碳排放大大降低。整合建筑产业化的施工工艺操作标准,特别是节能、环保设施与结构施工的衔接和连接,提高施工技术的机械化程度,减少现场的能源消耗指标,节省劳力水电、减少污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减低噪音、减少施工工艺,强化施工安全措施和现场文明施工程度,提高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

  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技术

  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技术。如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做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磁控真空溅射镀制含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通过研发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墙体体系,加强建筑材料的保温性、提高供暖系统使用能效;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和制定能源结构规划,优化能源使用组合,逐步限制和淘汰高碳能源,增加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迅速还原住宅居住功能

  财政、税务研究将当前的“土地财政”逐步转变为“房屋财政”,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前提。坚决遏制高昂房价,住宅不是普通商品,绝不能弱化其居住性能,而极大强化其投资投机功能。房地产属于社会性投资,不能简单视为生产性投资。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新型国土资源,这是是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措施,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地下空间恒温、恒湿、隔热、遮光、气密、隐蔽、安全等诸多方面远远优于地上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利于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防护城市安全。地下空间有土层隔绝,可以防灾抗震。将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建设结合,不仅可以防泄漏、防爆炸、防细菌、防化学事故、防外部火灾,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做好掩蔽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重要目标的安全。

  全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低碳房地产价值体系的广泛社会认同,充分调动设计师、建造师、物业管理、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业主等的积极性,达成社会低碳共识,形成发展低碳建筑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积极组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围绕低碳建筑的关键技术迅速立项,联合攻关,尽快取得成果,推动我国低碳建筑实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