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胡宏海:气候风险带来发展机遇 但绿色信贷仍需向前一步
胡宏海:气候风险带来发展机遇 但绿色信贷仍需向前一步:8月18日电题:《胡宏海:气候风险带来发展机遇,但绿色信贷仍需向前一步》作者胡宏海(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研究一部副主任)当前,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减排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银行
8月18日电题:《胡宏海:气候风险带来发展机遇,但绿色信贷仍需向前一步》
作者胡宏海(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研究一部副主任)
当前,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减排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的参与都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快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是银行业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产品类型来看,绿色信贷是中国银行业做好绿色金融工作的重要工具和路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绿色金融赋能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气候风险给绿色信贷带来发展机遇
2021年以来,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频频遭遇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从年初超级寒潮横扫北美,到3月澳大利亚洪灾,5月美国西部和墨西哥极端干旱,6月“千年难遇”极端热浪席卷北美,美国多个城市气温创极值,巴西也遭遇91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进入7月,从西欧的“千年一遇”大暴雨,到中国郑州的特大暴雨,再到印度西部的暴雨灾情。无论是美国的高温,还是欧洲和亚洲的暴雨洪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已逐步从偶发性的“绿天鹅”转化为长期蛰伏的“灰犀牛”。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最新《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未来10年的全球五大风险首次全部与环境相关,极端天气事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失败、重大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受损和生态系统崩塌、人为环境破坏是被认为最可能发生且产生严重影响的全球风险。可以预见,未来气候变化将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破解气候风险约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必然选择。
中国绿色信贷尚存不足
作为中国绿色金融的主力军,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绿色信贷余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也释放出了巨大生态红利。但从行业范围来看,银行业对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努力相比其行业地位略有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银行业信贷资产结构的绿色倾向尚不突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0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但对各项贷款余额的占比依然不足8%。从中国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不同银行在绿色信贷资产配置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分类来看,虽然作为主力的国有行和股份制行表现相对靠前,但与绿色信贷的需求相比,仍需要加大对绿色产业和项目的倾斜,城商行和农商行更需要加大对绿色信贷资产配置。
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有待加大。相比绿色融资需求,绿色信贷在满足绿色发展资金缺口方面的贡献稍显不足。根据清华大学牵头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测算,如果要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2020~2050年仅能源系统就需新增投资137.66万亿元,折合每年新增投资超过3万亿元。但公共部门仅能满足其10%左右,需要从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大量融资。基于目前绿色信贷增长数据,可以推断绿色融资需求的资金供给缺口将持续存在,银行业对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绿色信贷风险定价体现尚不明显。依据风险定价理论,绿色信贷较高的资产质量所对应的贷款利率应该较低。我们的研究显示,银行在行业综合定价上没有遵守风险定价原则,定价与其风险并不匹配,并未充分反映绿色行业低风险的特征。综合考虑相关行业的信贷不良资产损失,从商业价值创造角度看,绿色信贷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AROC)对银行业的贡献为正,而高碳限制行业的信贷则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
绿色原则进入银行信贷审批核心环节尚需时日。在银行尚未对绿色信贷实行依据行业风险进行差异化综合定价的情形下,很难将目前银行业绿色信贷资产的高质量归因于银行主动风险管理的结果。相比绿色信贷的风险无差异定价,目前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而大型国企则可享受基准利率甚至下浮的优惠。银行在信贷投放上依然存在着“规模情结”,对信贷资产的定价和投放更多依据企业规模大小。虽然从企业规模类型角度,银行遵循了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定价原则,但没有进一步精细化到按行业风险进行利率定价,距离将绿色原则纳入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目标还有不少的差距,更别说按绿色风险等级进行定价。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建议
如果绿色信贷发展对政府政策过分依赖,那么绿色信贷投放将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周期,当政策效力提高时,绿色信贷投放也将随着增加,反之则信贷增速迅速下跌,很难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绿色信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一,盘活现有存量政策,建立类似于小微企业“三个不低于”目标的考核激励制度,直接作用于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和信贷结构调整,既有利于促进绿色信贷对整体信贷占比的提升,也便于进行监管考核评价。银行业支持绿色企业(项目)要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即绿色企业(项目)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企业贷款户数(项目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项目数)、绿色企业(项目)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强化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人员培训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六机制”建设。落实绿色企业(项目)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的“四单原则”。
第二,加快绿色信贷抵质押手段的创新推广。目前部分银行在接受将可交易的碳资产作为主要质押物、将特许经营权作为主要质押资产等抵质押风控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建议适当推广成功模式,进一步完善相关抵质押制度,发展壮大相关交易市场,促进银行业形成区别于传统信贷的以企业固定资产为主要抵质押手段的绿色风险控制技术,为对绿色信贷进行风险定价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债券,拓宽绿色信贷资金来源。在目前以“建立专项台账”为主的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管理方式下,绿色金融债券本质上通过对募集资金上限进行“软约束”的方式实现了政策传导,对银行的绿色信贷投放能力提出了要求,即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和存量规模不能超过发行人自身投放合格绿色信贷的能力。针对此项要求,银行需要通过内部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励绿色信贷投放,可以采取的内部制度安排包括但不局限于加强对绿色行业的研究能力,拓展业务覆盖范围;开通绿色行业专项审查、审批通道,提升业务效率等。同时,银行还可以考虑在FTP(内部资金转移价)、财务资源、业绩考核等方面向绿色信贷业务倾斜,向绿色信贷有效传导绿色金融债券的低成本资金优势,并进一步鼓励绿色信贷投放。
第四,加强银行自身风险定价能力建设。目前绿色行业还在发展阶段,其中确有一些绿色企业(项目)虽具有良好的盈利前景,但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不足以满足银行现有信贷门槛,需要风险分担机制来提高银行信贷的商业可行性。鉴于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因此,建议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政策框架中寻找解决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风险分担机制,避免政策上的重叠和不一致。相比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更重要的是,银行业应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以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特征,寻找适当的风险承担方式参与到绿色经济、绿色行业、绿色项目的发展。
第五,增强开拓绿色信贷市场的积极性。银行要进一步研究落实相关绿色金融政策要求,加强对绿色经济发展形势的研判,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统一的包括绿色金融、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等的绿色发展战略。由于各部门出台政策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时点不同,在各自职权下的政策工具也不同,相关的支持、指导政策可能存在对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支持手段和统计口径不协调、不一致等问题。但这也正是银行业进行绿色信贷实践的窗口期、机遇期,各项政策缺口和缝隙应有业务实践来弥合,经过业务实践检验的政策标准会逐渐显现出来。
文章来源:中新经纬
上一篇:警惕“伪碳中和”大行其道
-
农业银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发力绿色金融铺就“小康路”2021-08-18
-
寄情于文学的绿色金融专家蓝虹:碳市场会更好2021-08-17
-
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正式发布 兴业银行参与编制2021-08-17
-
外资配置思路调整:加码绿色经济 挖掘周期行业2021-08-16
-
甘肃绿色发展聚焦“双碳”目标 绿色金融注入“活水”2021-08-11
-
助力绿色金融体系 服务实体企业发展 重庆鈊渝租赁首笔光伏行业设备直租项目落地2021-08-11
-
绿色金融盘活企业碳资产:多地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落地2021-08-11
-
“绿色金融”助力宁夏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1-08-11
-
建行山东省分行争做绿色金融“排头兵”2021-08-11
-
金融机构需关注“一带一路”的气候变化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2021-08-10
-
太平资产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助力“双碳”目标 首期落地投资规模40亿元2021-08-09
-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2021-08-09
-
碳价最低跌至开市价 三部委发文应对煤价上涨 深交所发布国内首只绿色金融股票指数2021-08-09
-
人行营管部:推动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方案尽快获批2021-08-09
-
环保与公用事业行业周报(2021年第31期):央行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2021-08-09
-
农行江苏分行:发挥绿色金融导向作用 助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2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