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金融新闻资讯

深度解析国际碳金融体系的初步构建路线图

来源:国际金融研究
时间:2021-02-13 10:30:09
热度:1

深度解析国际碳金融体系的初步构建路线图:一、不同层面的“碳治理”制度与机制逐渐建立 首先,不同层面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为“碳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磋商机制和沟通平台。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为基础、《公约》内外

一、不同层面的“碳治理”制度与机制逐渐建立

首先,不同层面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为“碳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磋商机制和沟通平台。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为基础、《公约》内外两种机制并行、相互影响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机制,欧盟驱动《公约》内机制,美国主导《公约》外机制;此外,还形成了基础四国、伞形集团、中美、中欧等区域性、双边性的协调机制;近年来,G20、IMF、世界银行等其他领域的治理机制、机构也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议题予以关注。
 
其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以及后续峰会将达成的国际协议为碳治理提供了一个动态变化与拓展的制度基础。

二、不同种类的碳交易活动兴起,碳交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碳交易既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也包括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该市场的产生,主要受《京都议定书》①的推动。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Allowance-based Markets)、基于项目的交易(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此外还包括以CDM为基础,从事CERs现货、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尚未达成实质性的减排协议,但是低碳经济的推进、低碳金融的发展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大势。近年来,国际碳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见表1)。以2009年为例,全球GDP增长速度为-0.6%,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则为-3.2%。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年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量达到87亿吨CO2当量,交易金额则增长6%、达到1440亿美元(约1030亿欧元)(世界银行,2010)。

三、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据了解到,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构建一套推动碳交易、低碳项目开展、低碳技术开发、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服务体系。该体系以金融中心为平台、以多元化的碳金融工具为载体、以各种参与机构为实施主体,能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以金融中心为平台。例如,伦敦既是全球金融中心,也是全球碳交易和投资中心。据了解到,在全球排放指标交易市场,欧盟指标转让交易系统居主导地位,而伦敦是该系统运转的关键市场——2006年在伦敦跨洲期货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碳金融合同,占整个欧盟指标转让交易系统的82%;伦敦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发展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在伦敦金融城,除了证券和期货交易所外,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纽约近期也明显加大了对低碳金融业务的争夺,哥本哈根会议还在激烈争论时,华尔街已看到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机会,着力于发展碳排放交易、清洁能源产业的股权投资与投资银行服务、新能源战略咨询等低碳金融业务;东京、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近年来也很重视基于碳交易的碳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以多元化的碳金融工具为载体,包括碳基金、碳贷款、碳保险、碳证券、碳风险投资等;此外,碳金融工具还意味着持续的金融创新,如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等(曾刚、万志宏,2009)。

以各种参与机构为实施主体,涉及减排企业、减排项目和低碳技术开发者、评级咨询机构、NGO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例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瑞士再保险等金融机构近年来不断加大力度,提供直接投融资、风险投资、碳中介服务、碳衍生产品交易、清洁发展机制保险等各类碳金融创新服务;此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不甘落后,如韩国光州银行推出了“碳银行”计划。

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碳金融服务的技术要求更高、交易规模更大、服务能力更强、风险评级更加严格、利润增值区间更广,因此金融机构对该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四、“碳权”角力对国际货币体系“低碳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从主权货币的演进路径来看,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在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界约定时,碳相关资产成为全球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而碳交易标的的标价货币绑定权,以及衍生的货币职能将对国际货币格局产生影响。认为,在“碳权”角力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将进行“低碳化”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是否会走入严格的碳本位体系、碳本位体系的具体形态都有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低碳”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融合将会日益增加。因此,从现实选择看:做强做大碳交易、创新新能源技术,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本币挂钩碳相关资产的计价结算职能,是提升本币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尹应凯,经济学博士,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金融系讲师;崔茂中,经济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