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强化绿色创新 赋能湖南制造业产业链低碳循环转型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2022-07-08 12:01:41
热度:1

强化绿色创新 赋能湖南制造业产业链低碳循环转型:导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导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如何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美丽湖南建设更上层楼?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王达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3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湖南省工业绿色“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构建以绿色、低碳、高效、循环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新格局,彰显了我省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担当与作为。

绿色创新是引领产业链低碳循环转型的首要驱动力,是促进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实现增加值2183.64亿元。截至2021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连续两年突破2000亿元,且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7%,已成为中部地区碳排放总量最低省份之一。然而,我省制造业产业链在向低碳循环转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表现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链共生程度偏低、碳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鉴于此,应强化绿色创新,推进制造业产业链低碳循环转型。

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低碳循环能力

作为产业链构成的基本单元,企业是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其基本思路是对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以实现资源和能源流路径由开环状态向闭环状态转变,通过投入端减量、过程端循环、废弃端综合利用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提升。

今年6月印发的《湖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年)》,将工业清洁生产列入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之一。过去一年,全省共64家企业进入湖南省绿色工厂名单。基于此,应进一步提升我省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和成果产出效率,推进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余热回收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快能源清洁转型,通过深化燃煤与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耦合发电技术研究,从源头突破高排放瓶颈,重点选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高能耗行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改造。

强化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循环共生型产业链

绿色创新不仅涉及企业个体,还应全面审视整个产业链体系及企业间的协同关联。建立产业链循环共生网络,推动物质和能源在产业链间闭路循环流动,是实现制造业产业链低碳转型的关键。

比如,湖南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围绕产业共生规律及特征,通过对产业链中静脉企业和动脉企业进行精准定位和匹配,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创新效应,形成了完整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园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基于此,应进一步引导产业链主体企业在地域、空间上合理布局以形成产业协同,打造我省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循环型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间的共生耦合,全面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利用我省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层面的优势,构建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资源流、数据流和信息流高效传递与共享,打造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大生态系统”,实现绿色创新在产业链间共生与扩散。

深化碳资产管理创新,形成产业链低碳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用于交易的商品其资产属性已被确认,由此衍生了对碳资产管理的巨大需求。深化碳资产管理体系创新,不仅能加快制造业产业链低碳循环转型步伐,其带来的资产管理收益、打造的低碳形象标签都是产业链低碳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截至今年6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近1.93亿吨,成交额84.3亿元。目前,我省已有33家企业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单位名录。但整体而言,我省制造业企业在碳资产管理水平及碳市场参与度上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应面向产业链尤其是主体企业构建碳预算管理体系,编制碳减排量、碳交易量和碳交易时点预算表,以提高碳资产利用率和收益率;优化碳资产绩效管理体系,以碳资产周转率和单位配额收益率为核心指标,构建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碳资产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完善碳资产信息披露制度,打造企业低碳形象,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碳资产价值创造的溢出效应。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