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低碳行为可变现了!深圳构建全民参与碳普惠体系 率先打造两个平台双联通机制

来源:华夏时报
时间:2021-11-20 15:40:59
热度:1

低碳行为可变现了!深圳构建全民参与碳普惠体系 率先打造两个平台双联通机制: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的碳达峰、碳中和方案都在接连不断地制定和出台。而在“双碳”战略上不断先行先试的广东省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1月16日,深圳发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的碳达峰、碳中和方案都在接连不断地制定和出台。而在“双碳”战略上不断先行先试的广东省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11月16日,深圳发布《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就此,深圳成为又一探索、建设碳普惠体系的城市。

事实上,早在2015年,广东省就印发实施《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推行碳普惠制度。如今,在环保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碳普惠”正在从试点走向全国,成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机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方案》的发布不仅对于深圳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先行先试将为全国提供可推广和复制的“深圳模式”。

打造绿色发展的“深圳样板”

《方案》提出,将构建品牌显著、吸引力强、全民参与且持续运营的碳普惠体系,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通过节能减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可量化转换成碳积分,探索以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减排行为。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碳普惠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低碳权益是环境权益的一种,碳普惠是低碳权益惠及公众的具体表现。二氧化碳当量作为碳普惠制核证减排的单位。

作为在碳市场中的全新的碳交易手段,碳普惠制可以应用到诸多方面,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绿色这些都表明着碳普惠制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碳交易新形式。

尽管多地在碳普惠方面已经有所探索,但目前看来,由于激励的吸引力较低、低碳场景较为简单、需要大量财政投入来维持、居民低碳行为自证机制复杂等因素,不少地区的碳普惠工作存在推行难度较大或可持续性较差等问题。

而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将很大程度地将解决上述问题,构建全民参与且持续运营的碳普惠体系,对于减碳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韦福雷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通过全方位低碳场景覆盖的碳普惠体系调动公众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的主动性,激发公众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潜力,可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为深圳实现“双碳”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依托互联互通的碳普惠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对接合作,逐步将“深圳模式”向全国推广复制,得以充分发挥深圳在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减碳还应聚焦城市碳排放关键部门

稍早前,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并于近日在全市范围内征集第一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该《方案》中也提到了“利用碳普惠机制与各类宣传活动提升居民低碳意识”。

对此,韦福雷向记者解释道:“碳普惠制度是建设零碳排放区试点的重要抓手和工具。一方面,通过碳普惠机制可以提升居民低碳意识,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零碳排放区建设;另一方面,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作为碳抵消机制的方式,能够为零碳排放区建设提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了低碳场景全覆盖、碳行为数据化、碳减排量可变现的碳普惠体系。尤其是在碳减排量可变现方面,深圳在国内率先打造了以低碳行为数据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互联互通为标志的双联通机制。

韦福雷指出,与以往相比以政策鼓励、公益支持为主的碳普惠激励机制不同,此次深圳通过商业奖励和交易赋值强化了碳普惠机制的市场性。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纳入深圳碳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品种,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以用于碳市场履约抵消。换言之,将低碳行为数据转换为碳普惠减排量后可以通过碳市场交易平台变现。

而关于碳普惠的整体进度,《方案》提出了“三步走”目标:2021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完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建立碳普惠商业激励机制;2022年,搭建碳普惠统一平台,逐步实现碳积分、碳普惠减排量与碳交易市场的联通、兑换和交易,初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普惠运营机制;2023年,完善碳普惠体系,基本形成规则流程清晰、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和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

韦福雷向本报记者表示,碳普惠制度是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方式之一,助力城市低碳节能应该聚焦城市碳排放的关键部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数字赋能,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谈及未来城市减碳的新发力点,韦福雷指出:“首先,应聚焦工业、交通、建筑三大碳排放部门,积极采用先进减排技术,推广绿色建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智慧城市赋能低碳发展,依托城市数据底座构建‘双碳大脑’,实现城市碳排放核查、减排数据的可视化。构建智慧能源体系,以能源为切入点优化城市碳排放,推进碳减排。”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