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头部金融机构主动作为 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快进键”

来源:华夏时报
时间:2021-11-08 11:21:04
热度:1

头部金融机构主动作为 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快进键”:“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标,但应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日在2021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表示,金融机构提出碳中和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识

“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标,但应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日在2021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表示,金融机构提出碳中和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和管理气候风险敞口。

在绿色金融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已经展开了实践。据建设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8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32.08亿元,增长25.78%。

上海银行持续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结合合同能源贷、绿色供应链、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特色产品,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近期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2.0》,要在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值得关注的是,在马上消费的碳中和路线中,科技的应用发挥了核心作用。

头部金融机构率先出击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金融机构纷纷将绿色金融理念与自身业务相结合,制定碳中和方案,支持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事实上,已经有头部金融机构率先为之。

以建设银行为例,据其三季报显示,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20年绿色融资统计口径,截至今年9月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8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32.08亿元,增长25.78%。

工商银行也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据其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规模312亿元,较年初增长50亿元,增幅19%。制定了绿色金融五年行动计划,发布“绿融+”绿色金融服务品牌,涵盖“绿融贷”“绿融债”“绿融链”“绿融家”四大产品类别。

除了国有大行,头部城商行也开始探索绿色金融之路。

上海银行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投资江苏省首单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发行三峡集团碳中和债券、国网租赁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此外,上海银行还成立绿色金融推进委员会,筹建绿色金融部,明确绿色金融整体规划及实施路径,全面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开展。聚焦绿色城市建设重点领域,持续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结合合同能源贷、绿色供应链、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特色产品,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据上海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银行绿色贷款余额 264.47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5.17%。据其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绿色贷款投放金额102.63亿元。报告期末,绿色贷款客户252户,较上年末增长40.00%;绿色贷款余额189.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26%;绿色债券投资余额71.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39%。

保险机构也开启了自身的碳中和布局。

据平安保险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平安绿色投资规模达2088.86亿元,绿色信贷规模达532.78亿元,前三季度绿色保险保费金额251.09亿元。

放眼国外金融业,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瑞穗银行已在多年前开启绿色金融运营,摩根大通也在协助中资客户募集资金用于海外收购或在国际市场发行绿色债券。

数字化经营已成为金融行业共识,国内头部消金机构也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实践。

今年7月,马上消费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2.0》,内容涵盖绿色化运营、构建低碳文化等,展现了企业践行绿色金融,参与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并表示将要在2030年实现自身净零排放。

马上消费在制定碳达碳中和路线之初,就将金融科技的运用放在了核心位置。马上消费结合自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投身政府性项目。

据统计,马上消费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人工智能科技,在客户服务方面持续推动智能机器人服务,累积减少碳排放量1221吨。

在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审批规则,从客户贷款合同、贷款凭证等方面持续推动电子化、无纸化、线上化,通过零纸张服务,减少碳排放量54.1万吨。

通过自研金融云系统,实现弹性服务,弹性算力使用,其服务器算力使用最高可超过50%,较传统方式已节省上千台服务器,减少碳排放量5127吨。

通过多种方式,马上消费已累计实现绿色消费交易额13.08亿元,促进绿色消费39.78万笔。

“未来,我们还将搭建物资循环企业平台,筹建绿色建筑等,多维度、多领域地实现绿色金融,焕新企业绿色低碳新标签。”马上消费相关负责人表示。

驶入“快车道”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这个节点开始,中国的“双碳”目标和路径愈发清晰。

2021年10月24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随着《意见》和《方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进一步明确。《意见》围绕2030年前、2060年前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方案》是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

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

碳交易市场越来越健全,但碳排放的定价机制尚未完善。对于资源配置而言,价格起到“路标”的作用,而金融在其中将会发挥更大价值。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一系列创新性金融制度有望推出,包括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创设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完善绿色分类标准等。

“绿色低碳转型是挑战,更是机遇,将有力推动金融业迈上‘第二增长曲线’。”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表示,金融机构应以资金融通、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的独特功能,积极担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的职责使命。

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3.92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7.5%。

“目前绿色金融主要以绿色贷款为主,其他绿色金融业务的规模仍相对较小。近年来,中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但绿债发行量仅占国内债券全部发行量的2%左右。”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

刘珺建议,在标准上,要形成与目标相一致的可测量的标准体系,有效防范“洗绿”等伪绿色经济行为;在市场上,要有绿色金融产品的多层次交易与流通市场;在产品上,既要有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绿色理财等传统产品,也要加快创新,发展碳排放权等金融衍生品。

此外,《方案》专门提到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资本市场将会围绕绿色产业有一系列动作。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