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绿色消费 倒逼生产减排
绿色消费 倒逼生产减排:本报记者吕坤 减排的自我调节 企业做“碳中和”的途径主要包括“降低正排放”和“提高负排放”。减排是企业端可以率先进行自我调节的环节。 为4500吨海水淡化项目做消雾节水塔(冷却塔的一种),在中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
本报记者吕坤
减排的自我调节
企业做“碳中和”的途径主要包括“降低正排放”和“提高负排放”。减排是企业端可以率先进行自我调节的环节。
为4500吨海水淡化项目做消雾节水塔(冷却塔的一种),在中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勋看来,“颇具挑战性”。
在大型工业项目中,冷却塔扮演的角色并不显眼却很重要,它就像一把发令枪,只有它启动了,其他设备才可以逐步启动运转。在国内现有的标准中,冷却塔冷效达到95%即为合格,但中冷对自己的要求是100%。
节能降耗是消雾节水塔的功能之一。“以每小时处理5000吨水的设备为例,一小时蒸发损失量达到近百吨,而消雾节水塔在冬季每小时可节水20吨。”王建勋说。
但比节水更具挑战的是“消雾”——水中会有微生物滋生,长时间运行设备容易发生堵塞从而影响性能,这就需要在水中加入药剂来平衡酸碱度,如此一来,微生物被控制住了,但当水温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添加的部分药剂会随着蒸汽排出,对环境产生影响。
中冷结合国内生产和环境实际,在冷却塔布水系统、填料悬挂系统上形成新的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困扰环境与水资源的难题,成为业内的前沿热门技术。
“碳中和不仅是我们服务的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冷要努力的方向。”对于王建勋来说,“可改进的空间还很大”。除了采用有机材料制作消雾节水塔,公司还在渤海新区谋划建立国家级实验室,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能源管理精细化
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想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需要提早进行能源结构转型。碳达峰和碳中和将重新定义经济版图、重构整个制造业,这需要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实现碳中和。
“雄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新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区。”河北旺源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通这样理解“碳中和”。
传统的粗放型能源管理和应用,正在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对能源实行智慧管控、采用先进材料进行节能、尽可能对多种能源进行综合管理应用。比如,能源集成管控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存储、释放等调节,在天气好的时候储备能源,在天气寒冷的时候释放能源,做到精细化管理。
沧州云图科技有限公司是自动驾驶先试先行的执行者,公司总经理汤祎巍表示,90%以上的自动驾驶使用的是新能源汽车,它们带着程序、装着地图“出生”,是对能源利用模式及未来出行方式的颠覆。
对于城市管理而言,整个城市的智能化,首先应从智能交通出行、城市安全管理等领域切入。交通资源极大共用化也将是助力碳中和实现的重要一环。
寻找突破口
碳减排不止是宏观经济议题,居民个人也将在减碳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帆布购物袋是市民刘文车内的常备物品。和她一样,越来越多的市民的减排意识在增强。市民陈晓是网购达人,但这两年,她总是在收到快递后把包装认真整理分类,并投放到绿色回收箱。
消费领域的碳减排不可小觑。居民消费领域产生的碳排放包括取暖、烹饪、出行等直接碳排放以及所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在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在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尽早采取必要手段减缓个人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增长速度,事关“双碳”目标的全面达成。
绿色环保的新材料研发,成了河北金达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辉近年来一直在找寻的突破口。
金达主要生产PVC、PP、PS、PET片材,主要应用于食品、电子产品、药品包装等领域。
“在不提高原有成本的基础上,我们用至少40%的植物材料替代纯塑料,合成后的新材料可以部分降解,添加的植物材料可降解且降解速度快,同时植物材料也可以加速塑料材料的降解,最终达到环保要求。”李志辉表示,除了在材料上取得突破,金达还顺势推出生产部分降解材料的配套设备,也颇受用户欢迎。
实现“双碳”目标,企业须改变目前先生产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将污染预防、碳减排和能效提升贯穿生产过程之中,以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降低碳达峰的环境成本和风险,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而提高企业参与“双碳”目标的积极性,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更需要发挥好多种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比如通过碳交易让减碳的环境效益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弥补企业碳减排的环境成本,提升企业持续碳减排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沧州日报上一篇: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
浙江银保监局等十部门联合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1-07-20
-
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2021-07-20
-
大家为什么要跟二氧化碳过不去,为什么要搞碳中和呢?2021-07-20
-
清华大学正式启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2035和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平台2021-07-20
-
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碳中和存证产品在津发布2021-07-20
-
碳中和追踪周报(2021年第5期):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航 配额成交价格高于预期2021-07-20
-
红豆股份推出中国首批“碳中和”服装2021-07-20
-
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聚焦携手实现碳中和2021-07-19
-
不能把碳中和当概念炒作2021-07-19
-
凯赛生物成为碳中和行动联盟首批理事成员 以生物制造助力“碳中和”2021-07-19
-
武汉碳达峰基金宣布成立 规模100亿元2021-07-19
-
业界共话碳中和愿景下林业发展的机遇与责任2021-07-19
-
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成交2.1亿元 武汉成立百亿碳达峰基金2021-07-19
-
碳中和板块走低 经济日报评论:不能把碳中和当概念炒作2021-07-19
-
策略点评:碳交易市场上线 持续关注碳中和向行业2021-07-19
-
碳中和周报:碳交易正式启动 碳价已出现上涨态势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