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我国各区域碳市场如何成功对接需要哪些前提和方式方法

来源:易碳家期刊
时间:2021-02-06 23:00:24
热度:1

我国各区域碳市场如何成功对接需要哪些前提和方式方法:  一组数据显示:未来中国7家试点碳排放交易所,每年规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7亿-8亿吨,基本相当于德国的全部排放量。   “现在7省市的配额总量规模已达到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三分之一。”

  一组数据显示:未来中国7家试点碳排放交易所,每年规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7亿-8亿吨,基本相当于德国的全部排放量。

  “现在7省市的配额总量规模已达到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三分之一。”中创碳投副总经理郭伟给出了一个大概估算。

  七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的在于,在交易机制、交易规则和核算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积累经验。

  在孙翠华看来,目前试点地区的做法各有特点。

  “具体的分配方法、方案、覆盖范围、对象和采取的方式都不同。”孙翠华表示,比如深圳允许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而上海相对保守只允许控排企业参与。

  因此,如果自下而上建立区域性的碳市场,显然要解决不同机制和政策的对接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中国政府曾经做过两个地方性碳市场对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地方碳市场连接存在可能性,好处也很多,但难度却非常大。

  “各试点的政策刚建立,要连接不太可能。”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在华沙表示。

  此外,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在华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碳市场的连接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大家要有共同的减排力度(Cap);第二,交易监管的机制要一致,可核查、可报告以及可认证(MRV)。

  尽管自下而上建立全国碳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仍有先行者愿意尝试。

  11月28日,北京发改委、天津发改委、内蒙古发改委、河北发改委、山西发改委、山东发改委签订了《关于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的框架协议》。

  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六省市自治区通过该协议拟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额核定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为建设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以为推动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探索经验,该研究有望为区域联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市场化手段。

  因此,按照现在试点情况来看,只有CCER具有进一步连接的可能性。

  尽管各试点对CCER项目的所在地有一定规定,但都留有连接的端口,“因为CCER在哪里都可以购买。”郭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