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的运行需要哪些硬件系统?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
白鹤祥建议:将碳市场发展纳入绿色金融体系 建立大湾区统一碳市场
白鹤祥建议:将碳市场发展纳入绿色金融体系 建立大湾区统一碳市场: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了代表委员们高频提到的热词。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了代表委员们高频提到的热词。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中国曾向世界庄严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30·60目标”。即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到了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实现相对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同时也给中国碳减排工作倒排了时间表、下达了任务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认为,从目标愿景与现实情况的差距来看,我国碳减排工作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艰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光靠行政手段难以形成常态化碳减排机制,需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予以持续推进。
因此,今年两会白鹤祥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和完善碳市场助推我国实现30·60目标的建议》。
白鹤祥代表认为,碳市场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的市场化减排工具,其通过总量控制和碳价格机制,形成对碳减排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减排。一方面,政府部门根据减排目标设定碳市场排放总量,并将此分解到各地区、行业、企业,最终体现为向企业发放的碳排放权配额,以许可形式对企业的碳排放形成刚性约束,倒逼企业主动减排。另一方面,碳市场促成控排企业间实现配额买卖交易,超排企业付钱从碳市场购买碳配额,减排企业通过碳市场出售富余的碳配额获取收益。“排放付费、减排获益”原则,对企业减排行为产生正向激励效应,并且这种激励效应大小与碳价格正向相关。通过碳市场形成的碳价格并对碳价格进行适当调节,能够有效引导企业合理调整排放行为。
在白鹤祥代表看来,当下我国初步形成了地方试点碳市场和以发电企业作为交易主体的全国统一碳市场的两级碳排放交易体系,但碳市场促进减排的功能和作用还不明显。从地方碳市场运行情况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市场间分割、市场化程度不高、碳金融不发达等问题。
白鹤祥代表表示,地方碳市场逐步过渡到全国统一碳市场期间,地方碳市场还面临参与主体对政策预期不稳定、参与主体减少、碳配额抛售、碳价下跌等风险,有可能影响碳市场促进减排功能的发挥。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除中国之外全球已有21个碳市场投入运行。但由于各地区法律法规、交易机制、产品标准存在差异,尚未形成具有绝对影响力和垄断地位的碳市场、也未形成全球统一的碳市场。
在此背景下,白鹤祥代表建议,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碳交易市场潜力最大国家,通过加快发展和完善碳市场,有利于尽快推动形成碳交易的国际规则标准,提高我国在碳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扩大中国碳市场在国际碳市场的影响力,从而凸显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引领作用。
“碳排放权具有稀缺性、资产性、流动性和可储存性,且在同一碳市场中具有完全同质和可标准化特点,能为持有者提供保值、增值和资金融通的功能,可以说金融属性是碳排放权的重要属性”。白鹤祥代表认为,碳市场加载金融功能,是有效盘活碳资源、做强做大碳市场的关键。因此,要运用金融思维和理念去推动碳市场发展。
他建议,一是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遵循适度从紧的原则确定碳配额总量,合理确定免费分配与有偿分配比例,确保形成合理碳价。
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更多个人类、机构类等投资性交易主体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交易主体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差异化,着力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成交活跃度。
三是借鉴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加快完善与碳市场配套的账户开立、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为参与主体入市提供便利。
在制度的顶层设计方面,白鹤祥代表还认为,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整体设计。要从战略高度上将碳市场建设和发展纳入到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整体框架。同时,加强碳市场主管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共同研究出台促进碳市场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政策。
白鹤祥代表建议,依托碳市场推动开展碳金融创新。一是在碳排放配额或减排量等传统碳资产交易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广州期货交易所注册设立的契机,适时推出碳期货、碳掉期、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产品,大力推动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等融资业务发展。二是以区块链为基础,将碳资产上链,使碳交易信息透明、安全、便捷,实现碳资产数字化,推动发展数字碳资产。三是借鉴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境内外资本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经验,探索设立“碳市通”,搭建和铺设碳市场的境内外交易渠道,吸引全球资金参与交易。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高,同时碳市场起步早、规模大、交易创新活跃,白鹤祥代表还认为,大湾区有条件、有能力在实现与境外碳市场链接、促进境内碳市场发展壮大方面先行先试。为此他建议,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
-
首批碳中和债完成发行:气候投融资迎来“新风口”2021-03-10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确保6月底前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2021-03-10
-
科技部:抓紧研究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03-10
-
国检集团拟举办“光伏/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讨会”2021-03-10
-
李永林委员:加快布局新能源业务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1-03-10
-
加快发展碳市场 健全碳金融制度体系2021-03-10
-
专访央行上海金鹏辉:明确碳市场金融属性 推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2021-03-10
-
试点“碳中和” 湾区当先行2021-03-10
-
科普 |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2021-03-10
-
李永林委员:加快布局新能源业务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1-03-10
-
碳中和按下“加速键”2021-03-09
-
钢铁行业周报:“碳中和”背景下 供给长期受限 钢铁股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2021-03-09
-
碳达峰成两会热点:绿色复苏是现实需要也具经济可行性2021-03-09
-
环保及公用事业行业:碳中和大趋势下 环保公用板块再迎良机2021-03-09
-
瞄准碳中和目标 中国如何打造低碳经济?2021-03-09
-
全国人大代表廖贵平:加快智能配电网建设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