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交易新闻资讯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让存量配额和增量配额并行 既保增长又降碳排放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1-02-07 12:04:53
热度:1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让存量配额和增量配额并行 既保增长又降碳排放:  根据实施方案,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将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碳排放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碳排放权交易促进节能、减碳约束性指标完成和产业结构转型。对参与企业来说,

  根据实施方案,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将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碳排放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碳排放权交易促进节能、减碳约束性指标完成和产业结构转型。对参与企业来说,备受关注的是,企业如何核算和上报碳排放量?在机制设计中如何增强碳交易活动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针对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项目课题组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确定计算方法是关键

  南方日报:企业如何核算和上报碳排放量?

  课题组:在核算碳排放总量前,企业应首先确定组织边界,对边界内所有排放源进行识别,只对边界内的排放源产生的排放量纳入核算。根据排放源种类来源,企业碳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是指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碳排放源产生的排放,包括由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以及产品制造过程中由原材料或中间产物煅烧分解、分裂等产生的碳排放等。间接排放是指用于企业生产活动的能源或者产品,但这些能演或产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企业组织以外,企业不控制其碳排放源,如消耗的外购电力、外购热力等产生的排放。在识别排放源及排放类型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行业的碳排放信息报告指南,选择适合本单位情况的方法,进行碳排放量计算,比如归于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可以采用物量平衡法或碳平衡法等。确定计算方法后进行相关碳排放信息、数据的采集,即可进行碳排放量计算。

  制度必须公开公正透明

  南方日报:在机制设计中,如何增强碳交易活动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课题组:碳交易作为灵活的市场机制,必须遵循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原则。这就是要求再选择碳排放管理对象、设定排放上限和制定分配标准时,必须多角度考虑问题,以公开透明的运行方式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加入碳交易体系的企业受到公正的待遇。

  以建立分配标准为例,由于企业历史碳排放水平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也是可测量的,因此,以企业历史碳排放水平为基础,考虑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和减排潜力,制定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标准,是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据了解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企业历史碳排放水平”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分配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分配标准的客观性;第二,不同行业存在生产工艺、原材料性质的特殊性,根据行业特点分别估算减排潜力,以此为依据规定不同的减排率,也反映出分配标准的客观公正性。在分配办法的制作过程中,多次向企业征求意见,磋商讨论,公布分配标准和分配结果,也可以保证分配标准的透明性。在碳排放管理与交易体系运行过程中,主要采取电子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操控带来的误差和权力寻租等问题,也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可靠、安全性。更重要的是,电子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核证机构和监管者开展自查工作。此外,政府通过电子信息公告形式,将接受碳排放管理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定期公示,可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保证了碳交易活动的透明性。

  创新考虑本省状况

  南方日报:广东碳交易体系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课题组:我国在碳交易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习和借鉴欧盟、美国、日本等几个市场化比较成熟的国家碳交易体系,在体现中国特色和省情的交易机制构建方面还刚刚起步。碳交易体系有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国家碳交易体系;中观层面—省州级(地区级)碳交易体系;微观层面—城市碳交易体系。据了解到,一般而言,国家层面的碳交易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系统,侧重排放量设定和碳排放权配额的区域分解,以保证国家减排目标任务实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省市经济发展平衡,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省州层面的碳交易体系是国家碳交易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交易体系的缩影,体系内容相似,但更接近市场。由于管理对象是直接交易主体(法人单位),牵涉到行业利润、部门协调、监管办法、减排的社会成本等众多问题,在设定碳交易体系覆盖范围和排放总量上限时需要考虑更多具体的要素。

  广东省碳交易是综合考虑本省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结构实际情况后设计的,在确定碳交易体系覆盖范围、碳抵消、监管核查机制等方面选择性地吸收了国外成功经验。在配额分配上,针对我省社会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实情,广东省创造性地提出了存量配额和增量配额概念。对现有企业实行碳排放总量约束和“十二五”期间新上项目的二氧化碳增量控制双管齐下,制定了不同的配额分配和管理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存量产能排放实现总量减排,增量产能排放实行可控性管理”,这种方法在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证了广东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