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银行日报:银行助力碳中和能做些什么?

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时间:2021-04-02 15:50:53
热度:1

银行日报:银行助力碳中和能做些什么?:小编每日为您整理银行行业最新资讯,整合突发重大消息,专注行业发展前景趋势,剖析热门公司动态,解读机构最新研报。监管政策:央行放大招!日利率0.055%的“低息贷款”成过去? 对银行等放贷机构影响有多大?

小编每日为您整理银行行业最新资讯,整合突发重大消息,专注行业发展前景趋势,剖析热门公司动态,解读机构最新研报。

监管政策:

央行放大招!日利率0.055%的“低息贷款”成过去? 对银行等放贷机构影响有多大?

3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同时,央行还明确了年化利率的计算标准。

央行痛批“墓地贷”、“彩礼贷”: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还谈及房价、数字人民币

4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研究局局长王信、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介绍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有关情况,并就数字人民币试点、美债收益率上升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规范中小银行产品创新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银行信贷:

银行助力碳中和能做些什么?增发绿债、转型贷款结构等都在做

目前,该市场的架构正逐渐明朗,上海将在碳交易方面扮演示范性作用。据悉,今年6月底前将上线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将设在湖北武汉。目前,各大金融机构期待看到碳市场的建设、市场准入、交易细则等尽快出台。

上市银行贷款总量攀升 “钱流”变化几何?

数据显示,2020年,工行境内新增人民币贷款1.88万亿元,居于金融机构首位;农行、建行、中行分别新增人民币贷款1.8万亿元、1.76万亿元、1.2万亿元,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供需双方开户忙 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加速跑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公告显示,近期,兴业银行计划转让多笔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个人不良贷款债权。例如,兴业银行西安分行拟批量转让14户个人不良贷款债权,资产为消费贷,金额约为235.98万元,其中本金约为117.29万元,利息116.13万元,代垫费用2.55万元。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也抛出一个债权总额为779.72万元的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资产为消费贷和经营贷。

  银行卡:

清理“沉睡卡” 银行告知义务要尽到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64户。个人开户数量过多,既会造成个人对账户及其资产管理不善,也给银行资源浪费;同时,“沉睡卡”过多,也会给网络诈骗提供可乘之机,成为诈骗帮凶。所以,银行定期清理“沉睡卡”,公众可以给予理解和支持。

用银行卡走个“账”获利两万元 渝北警方:这是违法

近日,渝北区公安分局回兴派出所成功打掉一帮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转移资金,从中攫取“好处费”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

  公司新闻:

邮储银行资产达11.35万亿元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2020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邮储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1.3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2%;实现营业收入2862.02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净利润643.18亿元,同比增长5.38%;不良贷款率0.88%;拨备覆盖率408.06%,较上年末提升18.61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部门中层“起立”竞聘上岗 约20位部门、分行一把手变动

今年以来,民生银行新设和撤销了少数总行部门及岗位,并对总行部门中层干部实行“全体起立”,重新进行公开竞聘,同时总行部室、分行领导层面的优化调整也加快推进,目前已有约20位总行部门、分行一把手出现更替,还有从分行部门总经理升任总行部门总经理助理的人员。

浙商银行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 平台化服务成核心竞争力

3月30日,浙商银行发布2020年度报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74%,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7.03亿元,拨备前利润345.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89%、2.82%,在计提拨备的情况下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23.09亿元。年报还披露,拟每10股派现金股利1.61元,现金分红比例30.10%。

  个股评级:

华西证券给予兴业银行买入评级表内表外齐发力 不良大幅出清

华西证券4月02日发布研报称,给予兴业银行(601166.SH)买入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1)手续费收入快增,全年业绩增速转正;2)资负两端存贷占比提升,严控负债成本下息差回升超预期;3)不良/逾期/关注类贷款均双降,不良生成率拐点向下,关注个贷不良演绎;4)商投联动做强表外,财富管理做大零售客群。风险提示:1、整体经济未来修复不及预期,信用成本大幅提升的风险;2、公司的重大经营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