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专家孙永平:碳达峰、碳中和是硬仗 MRV制度实施将面临三大挑战
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专家孙永平:碳达峰、碳中和是硬仗 MRV制度实施将面临三大挑战:降碳,成为“十四五”开局的热词。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二级市场,相关概念核心股股价近期也表现强势。 根据规划,全国碳市场
降碳,成为“十四五”开局的热词。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二级市场,相关概念核心股股价近期也表现强势。
根据规划,全国碳市场今年6月底前即将启动上线交易,目前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具体来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易系统落地上海,配额登记注册系统设在武汉。
注册登记系统堪比整个碳交易的“大脑中枢”,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这一全国性登记系统落户武汉,与湖北碳市场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有关。
今年3月18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严宓介绍,2020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市场交易规模、引资规模、纳入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指标居全国首位,累计配额成交3.56亿吨,占全国50.8%;成交额83.51亿元,占全国54.4%。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追踪湖北碳交易十多年,是最早参与到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的核心专家之一。目前全国碳交易已经箭在弦上,未来其推行将有哪些难点,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碳市场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孙永平说。就相关问题,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孙永平进行了专访。
MRV制度实施将面临三大挑战
NBD:温室气体排放的MRV制度(MRV是指碳排放的量化与数据质量保证的过程)是碳交易体系的实施基础。您认为在监测、核查过程中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进一步完善MRV体系?
孙永平:所谓MRV就是监测(Monitoring)、报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的简称。MRV是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基本要求,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巴黎协定》中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基础。就碳市场而言,一个完整的MRV监管体系,可以实现利益相关方对数据的认可,从而增强整个碳交易体系的可信度,是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石。
目前来看,MRV制度实施,可能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方法学,在计算碳排放量时,不同行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那么,现有的方法学是否能够涵盖纳入碳交易的所有行业,以及这些方法学能否达到碳交易的要求将非常关键。目前国家公布方法学大概涉及了22个行业,但这些方法学由国家发改委公布,与碳交易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方法学的补充和完善,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二大挑战在于MRV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独立性。一般来说,不同企业报送的数据,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方法学,政府部门不太可能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去逐个核算。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企业报送的数据进行核查,再由政府部门来决定是否采信。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第三方核查机构需要本着独立性原则,全面核查企业提交的排放报告,确保碳排放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并出具核查报告。但是,在实践中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独立性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核查任期、核查费、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和非核查业务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专门的办法加以规范。
第三个挑战在于对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和信用管理。由于核查涉及众多行业和众多企业,每个行业的工艺流程和每个企业的特点都有很大差别,导致每家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存在较大差异性,一个核查员很难胜任同一行业所有核查工作。要建立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准入门槛制度,特别是职业资质门槛,核查机构必须达到所需的基本门槛,才能从事核查业务。也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引入审核机构,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资质和核查方案进行审核,只有通过的第三方核查机构才可以进行核查。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上述三方面挑战上,目前所能做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
第一,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为了克服较长任期带来的利益串谋的可能性,可以借鉴审计体系中的定期轮换制度,让第三方核查机构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定期轮换,而不是长期对某些固定的企业进行核查。
第二,提高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行业集中度。第三方核查机构做大、做强后,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动力加强业务能力学习,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他们往往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声誉与品牌,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独立性。目前我国第三方核查机构大多数都是从一些专业院所脱钩而来,行业背景明显,数量不多,核查人员有限,规模普遍较小,发展速度缓慢。因此提高我国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行业集中度,特别是本土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规模,以此来提高我国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独立性,势在必行。
第三,加强对第三方核查和人员的管理。对核查机构和人员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严重违反独立性原则的核查机构和人员,不仅要终止其正在从事的核查业务,而且要永久禁止其再通过其他核查机构或者渠道从事核查业务。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核查人员遵循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并要各第三方核查机构遵照执行,加强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第四,在有条件的行业逐步推行在线监测制度。一些行业建有完整的监测体系,数据质量较高,可以尝试引入在线监测,来部分替代第三方核查机构的作用,并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在线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碳泄漏风险与企业碳交易成本有关
NBD:碳市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也有着较高的交易成本,例如刚刚提到的MRV成本,这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碳市场工具的减排效果。那么,这些推行成本中,哪些成本是相对较大的?
孙永平:碳交易的成本中,除了MRV成本,还包括能力培训成本、交易成本和系统建设成本和系统运维成本。目前来看,各项不同成本中,MRV成本、系统运维和能力培训成本可能是较大的三方面。因为这些成本需要持续投入。
NBD:目前,各地试点的碳交易产品主要分为地方碳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种。而从全国CCER累计成交量来看,湖北低于上海、广东、北京、深圳和四川,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孙永平:一般来说,碳价格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合理波动,从而释放碳价格信号,反映边际减排成本,最终形成总量控制、价格变动、技术进步和减排成本降低之间的周期性良性循环。但如果碳交易价格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价格走势不易确定,会给参与交易的控排企业造成过重的成本负担。
具体来说,CCER的类型有很多,企业通过水电、光伏和森林碳汇等方式均可以获得CCER。而且水电、光伏项目等通常规模较大,单个项目可能就高达几百万吨。这些项目产生的CCER若短期涌入碳市场,可能对整个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对于碳市场而言,并非CCER越活跃就一定越好。
湖北碳市场对于CCER的使用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包括项目的类型、时间、地点和比例等。以限制比例为例,目前国内各试点碳市场的抵消比例大部分为10%左右。总体而言,这一抵消比例不宜过高。因为如果比例太高,企业将可以大量购买CCER来抵消减排责任,进而降低其节能减排的动力。
NBD: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防止碳泄漏工作也越来越受关注,请问您认为防止碳泄漏的难点在哪里?
孙永平:碳泄漏可能发生在行业内,也可能发生区域间和国家间。举例来说,碳交易以“抓大放小”为原则情况下,如果一个大厂拆分成多个小厂,可能这些小厂就都不在碳交易的覆盖范围之内,这就相当于发生了碳泄漏。
目前我国的配额分配,通常参考了企业排放量的历史数据和行业标杆值等,配额和企业实际排放量差距不会特别大,而且配额基本上是免费的。毕竟碳市场启动初期,企业需要适应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短期对他们造成太大冲击。
当然,碳交易的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经验累积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政府发放免费配额的比例可能逐步降低,甚至完全停止发放免费配额。而随着企业碳交易成本的变化,碳泄漏的风险也可能随之变化。
NBD:如何针对不同行业情况防范碳泄漏风险?
孙永平:从国外经验来看,通常结合每个行业情况制定碳泄漏清单,在清单内的行业会获得免费配额。清单主要参考减排成本和贸易密集度两个指标。
在湖北省,除了上述两个指标之外,还设置了减排潜力的指标。如果企业与行业前沿技术工艺差距很大,通过技术改进很快能产生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那么在配额分配时也会偏紧。
碳交易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NBD:2021年1月1日,中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启动,首个周期截至12月31日,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继电力行业之后,您认为后续还有哪些行业可能将作为碳市场的覆盖行业?
孙永平:我国各个行业中,电力行业的数据目前最完善和最准确,而且电力行业是排放大户,所以我国碳市场交易从电力行业先行。
国家发改委此前曾提出碳交易将覆盖八大重点行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行业被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未来,碳市场会重点向这些高碳行业推行。当然,向这些行业推行并不代表行业所有企业将全覆盖。前面也提过,碳交易以抓大放小为原则,即以覆盖大企业为主。
NBD:碳交易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将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应如何迎接降碳时代?
孙永平:碳交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产业结构调节。在碳达峰和碳中和大趋势下,除非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如果企业不适应节能减排的大趋势,可能逐步被市场淘汰。而对于生活来说,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高碳产品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
从不同区域看,碳交易还可能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一般而言,碳源(二氧化碳排放)往往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碳汇(二氧化碳固定)往往位于生态良好的欠发达地区。碳市场通过CCER机制在碳源(买碳)和碳汇(卖碳)之间架起了桥梁,因此具有了生态补偿功能和扶贫功能。举例来说,湖北碳市场利用省内贫困地区林业生态资源,推动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达128个,预计年均减排量214万吨。湖北全省已有217万吨贫困地区产生的碳减排量进入市场交易,为贫困地区带来收益超过5000万元。
NBD:对于碳交易,您认为未来可能还面临哪些挑战,或者说您还有哪些建议?
孙永平:碳市场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发达国家为此也采取了分阶段建设的路径。中国的发展情况更为复杂,目前还有许多问题仍然有待完善。
例如企业碳成本转嫁的问题,如何转嫁、转嫁多少,需要通过科学论证。还比如此前提到碳交易市场“抓大放小”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覆盖公平性的问题。未来,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细则,比如通过碳交易的方式驱动大企业节能减排时,是否可以考虑对小企业征收碳税。
再比如,碳市场价格信号的有效性问题。人类最终的温室气体排放下降,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行为的改变来实现,因此碳市场设计中的另外一个重大挑战是碳价格信号必须为技术创新提供足够激励。因此,锚定良好的碳市场目标才能够加速减排技术的创新水平,鼓励长期的减排技术研发和投资,降低实现长期气候变化目标的总体成本。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需要金融支持政策发挥引导力2021-03-31
-
国家将建碳排放交易基金 全国碳交易市场迎来新发展2021-03-31
-
中国7个碳交易平台有什么区别2021-03-31
-
铝产业链的“碳足迹” | “碳达峰”显性约束下的铝行业变局(一)2021-03-31
-
全国碳市场建设提速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要来了!将不再建设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03-31
-
全国碳市场建设提速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要来了!2021-03-31
-
加快能源领域碳达峰 我国可再生能源跑步市场化2021-03-31
-
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专家孙永平:碳市场作为新的政策工具 在实施中仍面临诸多挑战2021-03-31
-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渐行渐近:建国家碳排放交易基金 不再建地方碳市场2021-03-31
-
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宝武样本调查:全球最大钢铁企业的绿色革命是怎样“炼”成的?2021-03-31
-
违规交易将被追责!全国统一碳市场要来了2021-03-31
-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渐行渐近: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基金 不再建设地方碳市场2021-03-30
-
《碳达峰、碳中和100问》新书发布为读者答疑释惑2021-03-30
-
马钢股份:正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1-03-30
-
全国碳市场将亮相:“双城”模式 探索引入金融机构2021-03-30
-
人民财评:行动起来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202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