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找寻应对气候变化的“蓝色方案”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25-04-27 12:02:25
热度:

找寻应对气候变化的“蓝色方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以“藏在海水里的气候拯救计划”为题作科普讲座。 本报记者 齐波 摄“如果有一天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了,您知道会有哪种动物比人类更适应环境吗?”“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少越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以“藏在海水里的气候拯救计划”为题作科普讲座。 本报记者 齐波 摄

“如果有一天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了,您知道会有哪种动物比人类更适应环境吗?”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少越好?”

“海洋中真正的‘巨人’是什么?”

……

4月25日上午,宽敞明亮的全国政协礼堂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正站在舞台中央巨大的显示屏前,以“藏在海水里的气候拯救计划”为题,为坐在台下的政协委员、师生代表、科研工作者等600多名观众作科普讲座。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第十一场科普讲座,是全国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特点和政协委员的专业优势,认真落实政协委员密切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的职责任务,积极展现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政治担当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长期从事生态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在碳循环与海洋微型生物过程与机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系统成果,开创了海洋新生产力、原绿球藻等新领域的研究。他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储碳理论,开辟了海洋碳汇研究的新领域,被美国《科学》杂志评论为“海洋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2022年6月8日,焦念志在国际上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联合国评审,现在已经有33个国家的78个科研团队参与。

“海洋碳汇是海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一种新的机制。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途径,海洋可以有效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起来,而海洋负排放则是在海洋碳汇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增强海洋碳封存能力的过程。海洋负排放潜力巨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讲座中,焦念志深入浅出,从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引入,讲述了海洋负排放的原理和微型生物碳泵概念,以及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所开展的活动和取得的初步进展。

讲座结束之际,焦念志向大家揭秘: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平均温度将由现在的15度变为负18度。微型生物才是海洋中真正的“巨人”,它们的一行一动、每时每刻都和地球的环境有关系。如果地球不适合人类生活的话,生活在海洋中的章鱼最有可能主宰地球,因为它们有着超出人类想象的智力和能力。

“太精彩了!焦委员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让我对海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海洋充满许多未知,仍有很多的开阔空间需要我们去发现与研究。”北京十二中南站学校初二3班学生付超然说。

“焦院士深入解析全球生态治理的复杂命题,借助生活化比喻将深奥的海洋负排放理论形象化,向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质联系,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世界传播应对环境挑战的中国方案。”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大一学生欧明轩对记者说,听完讲座以后很受启发和教育,同时也意识到海洋具有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创造绿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潜力。

科学普及是推进科学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挖掘和解决科学困惑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人民政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政协贡献……全国政协正用一场场高质量的委员科学讲堂努力达成这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