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碳账户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四期)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2-07-26 14:10:51
热度:1

碳账户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四期):我的行为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对于很多企业和个人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一笔糊涂账。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近一年记录和量化个人绿色低碳行为的“碳账户”层出不穷,热度

我的行为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对于很多企业和个人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一笔糊涂账。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近一年记录和量化个人绿色低碳行为的“碳账户”层出不穷,热度升温。但碳账户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理清。

在此领域,较早开展探索、即将进入第七年的蚂蚁森林,是公众比较熟悉的一个碳账户形式。在近日与新京报的对话中,蚂蚁集团可持续绿色公益部总监王小颖详谈了蚂蚁森林推出的契机、绿色能量计算体系标准、绿色场景设计范围的考虑、公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以及碳账户发展需要理清的问题等。据了解,目前蚂蚁森林已拥有超6亿用户,累计产生2000万吨“绿色能量”。

现存问题

在2020年9月我国双碳目标明确后,碳账户概念被更多人知晓,与之相关的碳普惠平台在多地上线,全社会参与低碳的氛围越来越浓,不过也出现一些问题。

1)多地“碳账户热”,有些地方将“个人碳交易”提上日程,不免让人混淆,个人是否也能通过碳账户参与交易?我可以通过减碳获取收益吗?

2)部分平台将碳积分与自身业务挂钩,奖励机制偏一次性,对用户是否有吸引力,如何提升用户对“个人碳账户”的理解及参与意愿?

3)当前不同碳账户平台的绿色积分,从名称到核算标准几乎完全不相通,是何原因?平台间是否绝对隔离?

4)个人绿色消费与企业绿色供给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因果关系

传统的低碳管理多是从能源、交通、工业减排等角度,或者基础减排维度来做,公众低碳行为量化工具此前存在缺口。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虽然近一年“碳账户”层出不穷,但整体发展刚刚起步,尚没有统一的顶层框架和标准,公众整体认知度有待提高,碳排放因子计算过程又非常复杂,碳积分和碳权益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问题的影响

1)可能产生投机行为,背离初衷:目前把个人碳账户尚不具有的金融属性、投资交易预期抬得太高,可能让人产生投机心理,觉得践行减排行为就是为了个人参与交易并获得收益,这就偏离了“倡导公众参与低碳行为”这一整体社会价值的初衷。在引导公众的过程中,如果强制,就有人可能为了凑数而做,同样地,如果个人减排获取的利益过于“刚性”(比如积分落户),也可能产生投机行为,令参与者的个人行为背离低碳倡导的社会价值而变形。

2)影响个人参与的活跃度:与欧盟这样起步较早的碳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当前的碳交易价格也还偏低。今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一周年,成交价格达到60元/吨上下,而同期欧盟碳交易价格已是我们的10倍以上。按照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可能一个人一年费力做了许多减排的事,积攒了一吨碳减排量,但最终只能换来60来块钱。就算个人减排能进入市场参与交易,实际交易价格与预期的落差,或也会“劝退”普通人参与低碳行为的活跃度,这也许并不利于让绿色低碳形成社会整体的新风尚。

建议

1)找一个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的积分出口,例如蚂蚁森林绿色能量的出口是公益种树。得益于中国40多年的全民义务植树倡导以及互联网公益的兴起,种树造林对于国人来说是非常强的精神纽带,当大家都在城市里没有机会种下一棵树,这样的出口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情感链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参与,这种情感投入进而让用户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低碳习惯。

2)目前在部分地方试点中,企业碳积分已纳入征信体系,可用于银行授信参考。这种行为也值得鼓励,也是碳积分的一个出口。下一步就由用户投票,看哪一种权益足够有吸引力。

3)更希望看到碳账户能进入个人生活领域,对低碳行为产生指导意义,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而非交易和炒作。“个人碳账户”是一个让人们对自己低碳行为及碳减排量“心里有数”的工具,而非从中获益的工具。

4)对于绿色场景的选择,有三方面考虑因素。一是用户绿色行为的减碳量要可量化,二是可以产生真实可信的数据,三是类似公交出行等行为要足够“高频”。

5)有吸引力且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同样重要。例如蚂蚁森林近年一直以企业捐资给公益机构去实施生态项目,用不断“上新”且“看得见的”生态项目效果来维系用户的“情感链接”。此外,在不同时期、配合相关政策和时事(例如亚运会等)丰富项目类型。尝试通过丰富的项目去承载更多的社会价值,让大家有荣誉感、成就感和参与感。

6)目前各平台积分核算底层逻辑大致相同,都会参考CDM、CCER的项目层面碳减排方法学逻辑,先确定“基准线值”,然后用实际行为排放量与基准线排放量相比较,再考虑一些权重后,得出一个碳减排数值(积分值)。细节信息难统一,因此采取加权的计算方式。回归到做个人碳账户的初衷,终极目的是为了鼓励公众参与并付诸减排行动,并不是要把它绝对地精准量化。

7)平台不要做排他性的建设。现在个人碳减排技术层面有一个问题叫做重复计算,即个人的一个绿色行为,在不同平台都能获得积分。如果是从碳交易角度来看,这个重复计算确实应该避免;但如果从激励角度看,实际上是可以更开放来看,甚至是鼓励这样的“重复计算”。蚂蚁森林更偏向于以开放的心态看,目前蚂蚁森林已和浙江、江西两省的省级碳普惠平台联动。用户授权后,其绿色低碳行为即可以在蚂蚁森林获得绿色能量的同时,也能在“浙江碳普惠”、“江西低碳生活”两个平台获得绿色积分,进而获得当地政府的一些激励。

8)供给和消费两端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是一体两面。希望在大家绿色选择越来越多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绿色消费反过来推动生产侧的技术、研发等进行转型和升级,最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终极意义之一。

结论

个人碳账户填补了公众低碳行为量化工具的缺口,更希望看到碳账户对个人低碳生活产生鼓励引导,而非交易和炒作;丰富的场景、足够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是提升用户参与度的关键;不同平台积分核算逻辑大致相同,但细节较难统一;平台间并非绝对隔离,“一次绿色行为获得两个平台积分”模式已落地;个人绿色消费与企业绿色供给会相互促进。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