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提速

来源:金融时报
时间:2022-03-03 14:33:39
热度:1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提速:  2021年,全球在应对气候挑战领域取得诸多成果。中国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出台“1+N”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制度,在降碳、减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要领域形成了制度性、基础性


  2021年,全球在应对气候挑战领域取得诸多成果。中国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出台“1+N”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制度,在降碳、减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要领域形成了制度性、基础性的政策框架。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绿色金融也跑出了发展“加速度”。一方面,政策标准陆续出台、全球合作和相关重大消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各种投资承诺和支持陆续落地。

  回顾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绿色金融的发展情况,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将其总结为“顶层设计及标准体系愈加完善、产品及服务实现创新发展、地方绿色金融实践擦亮‘中国名片’以及国际合作深化促全球形成共识”。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2021年,就是夯实相关基础性制度安排的一年。

  作为绿色金融的五大支柱之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可谓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的“大年”,多个重磅标准有序出炉。

  例如,2021年4月,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绿债目录(2021年版)》)对绿色债券支持领域和范围进行科学统一界定,提升了我国绿色债券的绿色程度和市场认可度,并与国际相关标准实现了接轨;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鼓励金融机构至少每年披露一次环境信息,并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配套出台《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为金融机构碳核算提供方法学,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及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量、碳减排量纳入环境信息披露体系;2021年11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正式发布,标准的趋同成为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基础。

  标准的明晰为我国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前述《绿债目录(2021年版)》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同时更加科学准确界定了绿色项目标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使减碳约束更加严格。

  约束之外,激励同样重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一直是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2021年11月,人民银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殷红表示,这两个工具分别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三大方向以及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等七大领域,通过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激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投融资规模。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第四季度,人民银行通过以上两个工具分别向相关金融机构发放首批资金855亿元、27亿元,合计882亿元。
 

  正是随着上述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已基本形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构成的多层次产品体系。

  其中,绿色信贷表现抢眼。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万亿元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

  “当前,资本市场为绿色产业的融资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例如,绿色债券方面突破不断。根据中国交易商协会数据,2021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6072.42亿元,同比增长168.32%。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16万亿元。规模的上升还伴随着产品创新。2021年3月《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的发布,使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将“碳中和”贴标绿色债券的国家;同年7月,上交所明确了“碳中和绿色债券”“蓝色债券”等子品种的相关安排。随着证券承销机构和交易中介等更加重视发行主体的ESG表现,下一步资本市场领域对绿色投资的偏好有望增强。

  在保险领域,相关的探索也在进一步推进。自1991年我国开始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来,绿色保险产品不断丰富,目前已涵盖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服务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技术等,提供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充换电站综合保险、绿色农业保险、森林保险、巨灾保险、气候保险等,此外还有光伏电站运营保险、光伏指数保险、风速发电量保证保险等绿色产业相关保险。

  由于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优势,与很多绿色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相匹配。在业内人士看来,险资在绿色发展领域投资潜力巨大。兴业研究发布的一项报告称,保险作为金融市场主要的长期资金提供方,通过绿色债券、债权计划、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公募及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多种形式,投资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等领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底,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达10601.76亿元。其中,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及规模,包括交通3306.22亿元、能源3211.05亿元、水利695.04亿元、市政564.61亿元等。

  2021年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只是开始。马骏表示,未来30年,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政策措施会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提升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为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机遇。

  王遥在谈到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的领域时表示,我国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股票、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工具规模相对较小,创新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其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总体比较有限。此外,当前绿色金融更多聚焦于支持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对占据我国经济较大比重、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建筑等高碳行业退出高碳资产或推进低碳转型难以给予有效支持,亟待通过产品创新对相关产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