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从100亿吨到 0:中国如何实现碳中和?
来源:
时间:2021-02-01 21:15:33
热度:0
为实现净零碳排放,中国可能需将一次能源结构从当前化石燃料占85%调整为可再生能源占85%。们预计碳中和路径意味着关键颠覆性替代技术的平均渗透率或将从目前的9%提高至2060年的85%。我们认为可再生能源已实现成本平价。我们预计其他颠覆性替代技术将紧随其后,电动车及动力电池于2024年实现平价,储能于2025-27年达到平价,而氢能、生物塑料和替代性水泥生产不太可能在2030年之前实现平价。
为实现净零碳排放,中国可能需将一次能源结构从当前化石燃料占85%调整为可再生能源占85%。们预计碳中和路径意味着关键颠覆性替代技术的平均渗透率或将从目前的9%提高至2060年的85%。我们认为可再生能源已实现成本平价。我们预计其他颠覆性替代技术将紧随其后,电动车及动力电池于2024年实现平价,储能于2025-27年达到平价,而氢能、生物塑料和替代性水泥生产不太可能在2030年之前实现平价。
电力行业:未来40年可再生能源的年新增装机容量需较当前的年化增量75GW提高2.5倍至220GW。
电动车及动力电池:我们预计电动车的渗透率从当前5%升至2030年的50%,并于2024年实现成本平价。
氢能:我们预计2050年氢能将占一次能源的10%,高于目前的2%。2030年前实现成本平价的可能性不大。
塑料:中国禁塑令颁布以来加速转向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市占率1%),但2030年前不太可能达到成本平价。基础材料:电弧炉(EAF)或氢能将取代高碳炉,2060年两者合计渗透率将达85%。
储能:据估算,将渗透率从目前产能的7%提高至2060年的64%或需要年投资5000亿元。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CCUS不太可能成为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灵丹妙药,因为到2050年碳捕获量将仅占中国当前年排放量的10%。
碳交易: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有望成立,主要碳排放企业的盈利降幅预计不超过9%。
这场经济变革将要求GDP的能源密集度趋降,且到2060年一次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占85%变为可再生能源占85%。除可再生能源外的成本平价时间表仍是中短期投资争议的焦点。
习近平主席的2060年净零碳排放目标几乎要求中国彻底改变经济结构。尽管这或将产生颠覆性影响,但这将为中国带来诸多经济、社会、环境和外交机遇。我们认为中国已准备好推行前所未有的经济和能源变革。
净零碳排放是硬性指标对于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而言,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较为激进,中国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发展需经历重大变革。
净零碳排放或碳中和指能源消费(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的碳排放等于植树或新技术(例如碳捕获和储存(CCS))减少的碳排放量。净零碳排放更简易的解释是假设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接近零,因为在如今科学家的讨论中现有碳减排措施不是起效太慢(例如植树),就是难以商用(例如CCS)。
重要的一点是碳中性不同于净零气候变化。气候中性是更严格的目标,因其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考量,这些也必须降至零。这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通常由农业企业排出。
中国经济去碳化的关键要素
从现在到2060年,瑞银的自有碳排放模型显示,中国的净碳排放量要从100亿吨降至0(2030年达峰值),需做到以下三点: 在GDP增长4倍的背景下,能源密集度低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要从54%升至70%; 2020-60年能源密集度 (单位GDP能耗) 要以3.2%的年复合速度下降(之前是3.7%);通过采用多项无碳排放技术,将碳强度降低84%。
2060年净零碳排放——2摄氏度路径
我们利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数据来推测未来40年中国的去碳化路径(下图)。该路径可能使2050年气温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也称为2摄氏度路径。
我们预计2030年净碳排放量将触顶,约为100亿吨,之后将直线下降,到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所需的碳减排总量或超过80%,从当前的110亿吨到2060年的19亿吨。我们采用简易直线法来估算2030年后中国的去碳化路径,因为迄今为止可得到的信息有限。我们认为该估计应足够对中国潜在经济变化进行初步评估。
我们认为目前碳减排方法对中国去碳化影响有限。我们假设到2060年碳减排措施仅能抵消17亿吨碳排放量,相较于目前的6亿吨进展缓慢。去碳化路径的四种情景假设。
我们认为影响中国去碳化路径的潜在因素有两点:1)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强/弱);及2)科技突破水平(高/低)。我们以此作为横纵轴构建象限分析中的四种情景。
我们认为这四种情景是真实世界的有效代表,因为它们作为气候变化议题的一部分,被媒体广泛报道。我们借助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预测,绘制出净零碳排放的不同路径。
自下而上的影响是什么?渗透率与成本平价是关键
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行业的影响已众所周知,但有些影响才刚刚显现,比如氢能和塑料/石化。需要有其他发展变化来支持这种转型,比如储能、电网大规模改造和碳交易的扩大。我们估算,无碳排放技术平均渗透率(占新产能/营收的比重)须从目前的9%跳升至2060年的85%。我们还认为,除了可再生能源(现在)、电动车及动力电池(2024-25年)和储能(2025-27年),这些技术中大多数会在2030年之后实现成本平价。
电力行业:未来40年可再生能源的年新增装机容量需较当前的年化增量75GW提高2.5倍至220GW。
电动车及动力电池:我们预计电动车的渗透率从当前5%升至2030年的50%,并于2024年实现成本平价。
氢能:我们预计2050年氢能将占一次能源的10%,高于目前的2%。2030年前实现成本平价的可能性不大。
塑料:中国禁塑令颁布以来加速转向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市占率1%),但2030年前不太可能达到成本平价。基础材料:电弧炉(EAF)或氢能将取代高碳炉,2060年两者合计渗透率将达85%。
储能:据估算,将渗透率从目前产能的7%提高至2060年的64%或需要年投资5000亿元。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CCUS不太可能成为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灵丹妙药,因为到2050年碳捕获量将仅占中国当前年排放量的10%。
碳交易: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有望成立,主要碳排放企业的盈利降幅预计不超过9%。
这场经济变革将要求GDP的能源密集度趋降,且到2060年一次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占85%变为可再生能源占85%。除可再生能源外的成本平价时间表仍是中短期投资争议的焦点。
习近平主席的2060年净零碳排放目标几乎要求中国彻底改变经济结构。尽管这或将产生颠覆性影响,但这将为中国带来诸多经济、社会、环境和外交机遇。我们认为中国已准备好推行前所未有的经济和能源变革。
净零碳排放是硬性指标对于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而言,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较为激进,中国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发展需经历重大变革。
净零碳排放或碳中和指能源消费(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的碳排放等于植树或新技术(例如碳捕获和储存(CCS))减少的碳排放量。净零碳排放更简易的解释是假设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接近零,因为在如今科学家的讨论中现有碳减排措施不是起效太慢(例如植树),就是难以商用(例如CCS)。
重要的一点是碳中性不同于净零气候变化。气候中性是更严格的目标,因其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考量,这些也必须降至零。这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通常由农业企业排出。
中国经济去碳化的关键要素
从现在到2060年,瑞银的自有碳排放模型显示,中国的净碳排放量要从100亿吨降至0(2030年达峰值),需做到以下三点: 在GDP增长4倍的背景下,能源密集度低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要从54%升至70%; 2020-60年能源密集度 (单位GDP能耗) 要以3.2%的年复合速度下降(之前是3.7%);通过采用多项无碳排放技术,将碳强度降低84%。
2060年净零碳排放——2摄氏度路径
我们利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数据来推测未来40年中国的去碳化路径(下图)。该路径可能使2050年气温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也称为2摄氏度路径。
我们预计2030年净碳排放量将触顶,约为100亿吨,之后将直线下降,到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所需的碳减排总量或超过80%,从当前的110亿吨到2060年的19亿吨。我们采用简易直线法来估算2030年后中国的去碳化路径,因为迄今为止可得到的信息有限。我们认为该估计应足够对中国潜在经济变化进行初步评估。
我们认为目前碳减排方法对中国去碳化影响有限。我们假设到2060年碳减排措施仅能抵消17亿吨碳排放量,相较于目前的6亿吨进展缓慢。去碳化路径的四种情景假设。
我们认为影响中国去碳化路径的潜在因素有两点:1)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强/弱);及2)科技突破水平(高/低)。我们以此作为横纵轴构建象限分析中的四种情景。
我们认为这四种情景是真实世界的有效代表,因为它们作为气候变化议题的一部分,被媒体广泛报道。我们借助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预测,绘制出净零碳排放的不同路径。
自下而上的影响是什么?渗透率与成本平价是关键
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行业的影响已众所周知,但有些影响才刚刚显现,比如氢能和塑料/石化。需要有其他发展变化来支持这种转型,比如储能、电网大规模改造和碳交易的扩大。我们估算,无碳排放技术平均渗透率(占新产能/营收的比重)须从目前的9%跳升至2060年的85%。我们还认为,除了可再生能源(现在)、电动车及动力电池(2024-25年)和储能(2025-27年),这些技术中大多数会在2030年之后实现成本平价。
上一篇:碳中和是什么意思?碳中和概念
-
央行:推进绿色金融,助力完成二氧化碳排放和碳中和目标2021-02-09
-
“碳中和”将带来70万亿绿色投资2021-02-09
-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2021-02-09
-
“碳中和”“碳交易”是时代给我们的机遇2021-02-09
-
如何怎么通过碳交易来进行碳中和补偿2021-02-09
-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加快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02-05
-
应对碳达峰、碳中和,企业怎么做?来看专家如何支招2021-02-04
-
全国碳市场的运行需要哪些硬件系统?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2021-02-03
-
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2021-02-02
-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做好“加减乘除”,避免一刀切2021-02-01
-
3500亿美元,7位院士!辛保安带领国家电网致力碳中和2021-02-01
-
实现“碳中和”需坚持系统思维2021-02-01
-
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意义在哪?2021-02-01
-
金融支持碳中和: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2021-02-01
-
全面实现产品电气化 通用汽车2040年实现碳中和2021-02-01
-
实现“碳中和”,要做好节能大文章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