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低碳风起 构建绿色金融新格局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22-01-07 14:36:50
热度:1

低碳风起 构建绿色金融新格局: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将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各项政策有序落地,2021年,监管在政策、标准和产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将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各项政策有序落地,2021年,监管在政策、标准和产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成效显著,推动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同时,业内人士提出,在绿色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压力测试等方面的基础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基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等重点方向,市场认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低碳技术、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低碳”领域将是2022年金融机构布局绿色金融业务的关键发力点。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重点工作。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谈到,中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达到这个目标,推算将涉及绿色基础建设方面投资16万亿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银保监会也指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包括健全规则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领域制度框架;创新产品服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强化风险管理,逐步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等。

在绿色金融政策层面,2021年相关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断完善。首先,央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2021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将“碳中和”贴标绿色债券并且成功发行碳中和债的国家;6月,央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正式纳入业务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央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11月,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将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认为,金融机构绿色绩效评价体系的覆盖范围、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评价对象的适用性等不断完善,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监管部门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及《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此外,监管机构多次提出,鼓励粤港澳三地统一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标准统一工作的有序推进,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识别、量化、管理相关金融风险提供了指引。”汪惠青指出。

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受绿色投资巨大需求推动和绿色金融政策鼓励,2021年金融机构积极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布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指出,2021年,在央行及各级监管部门要求下,各地金融机构纷纷立足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不断探索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布局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强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功能落地。

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项目,这是四大国有银行境内发行的首只绿色金融债券;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于8月27日为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实现首笔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落地;中国建设银行同步在境外发行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币种ESG主题类债券,募集资金总规模折合24亿美元,此次发行实现了多项创新与突破,包括美元债券是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美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欧元债券是中资机构首笔境外“水域保护”专项绿色债券,离岸人民币债券是最大规模离岸人民币转型类型债券等。

汪惠青总结道:“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且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在绿色债券方面,2021年碳中和债券、绿色乡村振兴债券、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新产品相继落地,为减排绿色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已开始产生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看好中国的绿色标签。

在投资端,汇丰中国副行长兼首席客户官李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受访海外企业认为,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他们看好中国“双碳”目标的实施带来的业务机遇,超过一半受访企业正计划为中国提供更环保、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

在需求端,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顾玲以能源领域为例谈到,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能源行业势必迎来翻天覆地的转型,相关领域也将催生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过程中,转型和关键技术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的金融机制和创新的金融模式是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高碳行业是受影响最大的,比如电力、石化、建材、钢铁等基础行业,绿色转型的需求最迫切。这些行业的转型需要长期而高额的资金投入,更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顾玲表示。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告诉记者,高盛研究发现,对于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需求预计在2030~2040年间加速增长,彼时投融资成本会根据科技研发实力的提升而下降,短期来看,2022年更重要的是强化基础工作的落地。

在谈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时,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强调,第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双碳”目标及其内涵;第二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的支持工具体系;第三要深入研究金融如何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第四要继续主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与协调。

基于大政方针,展望2022年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汪惠青认为,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结合近期央行创新推出碳减排支持以及国常会决定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金融政策工具来看,2022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低碳技术、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领域将是金融机构布局绿色金融业务的关键发力点。

沈双波指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望在2022年引导更多资金精准向节能减排的产业项目倾斜;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也将会积极推动行业授信结构的调整,加强对“棕色资产”的余额管控,提高绿色转型项目的授信支持;对于授信项目的ESG风险管控理念也将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接受并落实;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也朝着规范化和精准化的趋势发展。

同时,汪惠青预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从目前的市场规模来看,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仅占绿色信贷余额的十分之一,市场潜力巨大。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预计2022年金融机构会加大绿色债券的配置比例,积极创新绿色债券的种类和发行、承销等相关服务。此外,金融机构还可通过加强激励机制提高绿色债券在发行成本方面的优势,提高绿色债券发行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程度,加强绿色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控等方式推进绿色债券发行。”

在监管政策指引下,已经有多家银行发布了与绿色金融相关的行动方案。2021年,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表示,该行计划未来五年向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指出,该行计划到2025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较2020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达到30%左右。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提示到,发展绿色金融还需要进一步夯实绿色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压力测试这三个重要的基础。“为避免‘假绿色’,就需要一套绿色金融标准来界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项目的范围。中国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但还要进一步对此进行明确和细化,完善界定标准和披露体系;此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还要强化绿色产品标准与金融业接轨。”

在绿色信贷方面,沈双波指出,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绿色信贷的发展还面临绿色资产的识别、传统业务结构的转型压力和绿色标的的资产配置三个问题。其中,在绿色资产的识别方面,沈双波说:“目前,《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详细分出了绿色产业的六大类和221个小项,为绿色信贷识别提供专业化的依据。绿色信贷主要由客户经理端、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识别。鉴于银行的绿色金融科技化建设尚未普及,大量的绿色流动资金贷款未被统计。在绿色金融业务的人员能力建设、绿色信贷流程平台化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提高意识,并积极与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中诚信绿金也在此方面为多家银行机构提供了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