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三大平行分论坛 解析数字经济如何助力碳中和发展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1-09-08 16:21:21
热度:1

三大平行分论坛 解析数字经济如何助力碳中和发展: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举行期间,三大平行分论坛会集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解析数字经济是如何助

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举行期间,三大平行分论坛会集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解析数字经济是如何助力碳中和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平行分论坛

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人工智能可助力能源绿色低碳化

在“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平行分论坛上,来自华为、百度等高科技企业的专家纷纷分享数字技术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应用场景与发展前景。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蒋燕指出,人工智能可助力高耗能生产空间碳减排、生活空间碳减排,并助力生态空间修复,增强碳吸收能力。她解释,人工智能可助力能源绿色低碳化,在火电、光伏、风电、水电等领域,可提高发电效率,并避免停机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人工智能可实现生产工艺优化、降低物流环节碳排放、对落后产能智能化监测等,推动碳减排。此外,人工智能可在缓解拥堵、智慧停车等领域发挥作用,并高效地管理楼宇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让空调、照明灯设备更加智能。

蒋燕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在助力生态修复和碳吸收领域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林木健康状态智能化巡检、林木火情智能识别、林木防盗伐智能识别、利用卫星图像监测碳封存等领域,人工智能都能发挥极大作用。”

百度副总裁,百度网盘、百度百科总经理阮瑜则以百度网盘为例,分享了数字技术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突出效果,“目前,百度网盘用户存储数据总量达到1000亿GB,相当于78万亿本《西游记》电子版;日均文档消费数超过0.8亿GB,相当于每天节省了2万吨纸张;自研整机柜服务器平均每年节约500万度电,相当于减少400万吨碳排放。”

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平行分论坛

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

能源+数字双动力赋能城市碳达峰

碳中和机制亟须数字化的强化和完善;能源绿色化、设施电气化和治理绿色化是协同助力智慧城市实现碳中和的三大要素……在“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平行分论坛上,专家们纷纷抛出了各自观点。

“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并重,实现增汇是我们的直接行为,间接行为方面,购买碳信用现在是国际国内已经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看来,碳中和机制亟须数字化的强化和完善。

何锦峰认为,碳信用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要注意到这些项目的开发,大量的工作是靠人的传统的工作方式来做,受人的主观思想、客观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在项目减排量的客观公允性,计算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有的时候难免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这就需要用数字去强化。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智慧城市领域首席专家高艳丽看来,驱动碳达峰、碳中和有两股力量是通用的,是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一个是能源革命,一个是数字革命,双动力赋能城市碳达峰,以及全社会的碳达峰与碳中和。

站在城市的角度,高艳丽认为,能源绿色化、设施电气化和治理绿色化是协同助力智慧城市实现碳中和的三大要素。“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和市场,也是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加上绿色智慧的能源基础设施,我们将从传统能源的进口大国转变成为新能源的出口大国,催动工业体系向零碳新工业体系演进。”她说。

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平行分论坛

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

让低碳成为更多人认同的、酷炫的生活方式

在“数字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平行分论坛上,来自“衣食住行”各领域的企业家,就如何用数字科技实现绿色生活展开话题。

围绕“‘数字+低碳’助力实现碳中和”,腾讯集团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认为,数字技术将在我国未来的零碳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AI和高阶模型可以运用在智慧能源、气候适应预警等领域;自动化技术可以减少许多流程环节的碳排放……可以说,我们未来的技术研发会在数字化领域‘大展拳脚’,而数字化可以渗透进碳中和的方方面面。”许浩认为,低碳生活的实现不是靠降低生活水平、抑制消费能力,而是提高能效,形成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态势,“希望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更多人认同的、酷炫的生活方式。”

汽车产业碳排放是全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之一,对实现碳中和终极目标至关重要。就如何实现汽车产业的低碳转型,易车集团党委书记刘文华谈到了其中的绿色“密码”。“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0.3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7.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7.4万辆,增长234.92%。”刘文华带来一组数据,他认为,尽管新能源汽车总体占比比较低,但增长明显,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不仅要抓住发力点,刘文华还认为,汽车产业必须尽快打破产业边界,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通过车辆智能化、道路智能化和AI云平台的建设,构建车路云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

本报记者缪梦羽王雪钰白洋摄影魏麟潇杨永赤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