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全国碳市场两年成交2.4亿吨 促减排增绿“加减法”初显成效

来源:新华财经
时间:2023-07-17 11:41:45
热度:1

全国碳市场两年成交2.4亿吨 促减排增绿“加减法”初显成效:  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运行届满两周年。数据显示,2年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2.4亿吨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超110亿元。业内专家认为,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总体运行平衡,碳价稳中有升

  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运行届满两周年。数据显示,2年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2.4亿吨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超110亿元。业内专家认为,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总体运行平衡,碳价稳中有升,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理念得到广泛渗透,促减排增绿色转型发展的成效初显。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首批纳入2000余家电力相关重点排放企业。数据显示,到14日收盘,全国碳排放市场收报每吨60元,相比开市初期的每吨50余元稳步上涨。两年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2.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10.3亿元。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分析,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呈现履约型交易、价格稳中有涨等明显特点。一方面,市场开市以来,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但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年底,尤其是11月、12月份,市场成交量占比接近九成,市场履约型交易的特点明显,而另一方面,市场价格也随着履约的临近而上涨,后续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参与的活跃度与履约期高度契合。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各省市均有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近7成的重点排放单位多次参与了交易。“经过2年的运行和发展,全国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对促进低成本减排发挥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赖晓明表示。

  绿色金融6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也认为,从碳市场的减排属性来看,全国碳市场通过限定发电行业的排放强度,实现发电行业碳减排的初步目标,在碳配额交易中形成碳价,也为全社会低碳转型提供了价格信号。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运行发出越发强烈的减排、绿色发展信号,加大减排推动转型发展已成为各大重点排放行业的一致行动。统计显示,到6月底,全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元,行业已有31家长流程企业与5家短流程企业创建了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A级企业。

  同时一批绿色新兴产业成为新“风口”。天眼查的数据显示,在被称为“终极能源”的氢能行业,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到6月中旬,氢能相关企业达3060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580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增速24.8%。2023年1月到5月,新增注册企业也超过130家。

  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由于仅纳入电力相关控排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受限,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仍有待提升,市场流动性仍待进一步改善。有机构测算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的换手率仅约1.5%,远低于欧盟碳现货市场的52.8%,履约期限前的两个月交易占比也达欧盟市场同期的近2倍。

  “引入金融机构等多元化交易主体,有利于碳市场充分发挥价格发现、流动性提供以及风险管理功能。”在张俊杰看来,交易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并降低交易成本,向市场提供更加有效的价格信号。

  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将扩容的信号不断释放。5月份,“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启动会在环境规划院召开,来自环境规划院等20余家单位的代表认为,当前碳市场扩围条件已基本成熟。同时钢铁、建材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专项研究会议也陆续启动,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履约、企业碳中和等活动的抵消机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重启也在提速。7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的通知》,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相关活动。此前的6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项目也初步验收,表明CCER有望重启。

  “总体上不少行业尤其是金融机构表现出参与全国碳市场的热情,但真正进入市场交易仍缺乏相关资质。”有业内专家也指出,此前在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中,也仅有约10%的企业参与过地方试点碳市场交易,相关企业仍需满足相关资质,积累市场交易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