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的运行需要哪些硬件系统?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
六措并举提升发电企业参与碳市场能力
六措并举提升发电企业参与碳市场能力:当前,碳排放权交易等碳定价机制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推广和发展。我国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作为以市场化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并于2021年7月16日,以发电行业为突破
当前,碳排放权交易等碳定价机制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推广和发展。我国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作为以市场化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并于2021年7月16日,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开启了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纳入2162家发电企业(含自备电厂),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一跃成为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6月,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约2.4亿吨,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有效助推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碳市场的基本参与主体,发电企业参与碳市场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也事关碳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由于发电企业碳排放数据涉及的链条长、环节多,特别是对煤样“采、制、存、送、检”的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隐患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发电企业能效碳效水平差异较大,加之燃气机组、非常规燃煤机组应用场景复杂多样,一些企业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成本问题日益突出,且随着碳排放基准收紧、碳价持续上涨,碳排放配额缺口问题或将长期化严重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引起高度重视。从发电企业的角度看,一些企业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执行层,普遍存在信息不足、理解不全、执行不力问题,仍以传统思维和工作方式应对碳市场。部分企业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经营链条未完全打通,工作统筹、要素调动、协同联动明显不足。一些企业未制定碳排放管理规章制度或已制定的制度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未建立针对碳市场的高效领导工作机制,在岗人员业务水平、专业技能与碳资产管理需求不匹配,财务会计制度不适应碳市场交易需要。部分企业煤样“采、制、存、送、检”全过程管理不规范,煤耗、供热等计量监测不符合《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要求。此外,碳资产托管等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综合服务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制约了企业利用外部资源提升碳市场能力的积极性。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建议发电企业紧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动态和发展导向,直面自身存在的短板弱项和堵点难点,统筹兼顾短期与远期、内部与外部、治标与治本、降本与增益,以碳排放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碳效率结构性提升为核心、碳资产市场化经营为导向,开展企业参与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切实降低碳市场交易成本和履约成本,管好、盘活碳资产,实现扭亏为盈和保值增值。
企业应及时学习掌握碳市场大政方针和发展规划,将碳市场工作、碳资产经营管理列为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和人力资源配置,及时研究部署和推动碳市场工作,推动制定以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碳排放配额履约成本控制为重点的碳市场能力提升办法,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清单。管理层应加强碳市场政策跟踪学习,明确计划、采购、生产、化验、能源、环境、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的碳市场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清单,细化制定符合碳市场管理要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加强培训教育、督促检查和审核把关。执行层应系统学习和严格落实碳市场相关政策文件、标准指南和企业制度,熟悉碳市场相关数据填报、注册登记、交易、结算等系统平台操作方法,按照时间节点和操作规程做好计量监测、记录存档、数据分析、信息填报、核算报告、交易履约、信息披露等工作。
对标碳市场建设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南,形成“全过程、全要素、多维度”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碳市场交易、配额清缴履约的工作职能、基本流程、时间节点等,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权授权交易机制。调整优化既有制度,统一企业生产、能源等数据采集和统计月度周期制度,完善生产管理、能源管理、环保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实现与碳排放管理、碳市场交易政策要求的有效衔接。及时细化能源消费和产品计量、计量仪器仪表校准维护、记录台账档案等专项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及时细化明确燃料“采、制、存、送、检”操作规程,制定并严格执行关键参数检测的采样、制样方案,确保责任明确、节点清晰、要求细致。
建立完善企业碳市场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依托既有职能部门强化碳市场工作、碳资产管理或新建碳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工作计划、日常调度和督促检查。整合设立碳排放管理岗位,建立涵盖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交易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且规模合理的碳排放管理专业团队,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和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和梯次培养机制,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推动能源环境管理等岗位人员转岗转型,稳定碳排放管理人员队伍,制定实施碳排放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建立“传帮带”机制,实施培训上岗,提升相关岗位竞争性和吸引力。完善企业碳排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将数据质量、节能降碳、履约成本等指标纳入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企业内部碳市场能力提升的长效驱动机制。
一方面,要提升监测能力,推动燃料机械自动采样取代人工采样,加强能源计量及计量仪器仪表校准维护,实施供热参数全覆盖计量,规范燃料“采、制、存、送、检”全过程管理,确保记录台账档案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提升核算能力,重点加强碳排放量、配额盈缺率核算研判,开展关键数据交叉核验,动态评估单位发电煤耗、单位发电碳排放等参数的合理性,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情况并推动问题整改。同时,要提升填报能力,做好月度信息化存证报送工作,及时推动补正问题整改。此外,还要提升交易能力,加强配额盈缺和市场行情跟踪分析,前瞻安排资金预算,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最后,要提升履约能力,实施兼顾短期和中长期、交易与非交易、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履约策略,按时足额开展碳排放配额清缴。
首先,要防范样品检测风险,规范煤样缩分样采集和制作,完善送检时间、采制样记录、样品送检记录、样品邮寄单据及支付凭证留存等要求,确保委托的检验检测机构具备相应资质及检测能力,且出具检测报告参数齐全、要素完整。其次,要防范供热计量风险,全覆盖计量锅炉主蒸汽、给水、供热(蒸汽/热水)或供热回水的流量、温度和压力,以满足供热量、供热比计算要求。再次,要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结合历史年度同类机组的碳排放基准及其变化态势,分析预测预警碳排放配额盈缺量、盈缺率,提前申报预算和筹措资金,优化交易授权机制和工作流程,避免错过市场交易窗口期。最后,还要防范成本叠加风险,有计划实施分散交易和储备碳排放配额,研究制定节能降碳技术方案,逐步组织实施节能降碳工程,结合企业实际论证发电机组对外供热、热电联产机组停止发电或发电机组清洁替代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
要强化政企互动,积极参加各级主管部门举办的碳市场培训活动,参与碳排放管理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及时理解和掌握碳市场最新政策和技术规范。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学习节能降碳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引进和推广节能低碳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建立碳咨询、检验检测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引进碳资产托管模式,实现内外部资源优势互补。同时,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机制,合理开展碳资产抵质押贷款,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配合做好节能诊断、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借助专业力量持续挖掘企业能效碳效提升潜力。
(陈明扬、向柳供职于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张浩供职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
张希良:碳市场配额将引入拍卖的方式发放2023-07-14
-
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偏低难题何解? 从“履约驱动”到“碳价驱动”是关键一环2023-07-13
-
全国第三!2022年四川碳市场交易稳步发展2023-07-13
-
湖北碳市场配额二级市场累计成交额逾88亿元2023-07-12
-
重庆碳市场将扩容至308家 碳交易推动企业低碳转型2023-07-12
-
中国生态环境部: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2023-07-12
-
成都大运会预计减少碳排放2.6万吨2023-07-12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2023-07-12
-
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碳市场到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达1000亿元2023-07-12
-
中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 交易价格稳中有升2023-07-12
-
累计成交额超109亿 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年总体平稳2023-07-12
-
累计成交额超109亿 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年总体平稳2023-07-12
-
中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 交易价格稳中有升2023-07-11
-
(成都大运纪事)成都大运会将实现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2023-07-11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2023-07-11
-
碳达峰项目开拓欧盟碳市场:碳价格上升,碳市场展现良好发展前景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