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全国碳市场要来了!国常会决定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1-07-07 21:51:01
热度:1

全国碳市场要来了!国常会决定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 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

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

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原定于6月底上线,但由于一些程序上的原因推迟。在生态环境部5月例行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曾表示,已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需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涉及政策设置、管理机制、技术规范、数据管理等多方面的复杂体系。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2000余家发电企业需要在碳市场上线后到年底的半年时间内完成履约任务,还有诸多重点议题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厘清。

多个行业逐步纳入

筹备已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近日正式上线。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过40%的发电行业先行纳入全国碳市场,首批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率先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据生态环境部的部署,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等其他七大行业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次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是发电行业,正式纳入后需在市场活跃度、碳价、CCER抵消等方面进一步关注。

华能碳资产公司总法律顾问钟青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是目前立法层面最重要的任务,今后还应完成人大层面的立法以彻底解决立法问题。政策方面应尽快纳入钢铁、水泥等其他重点行业,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

同时,李新创认为,对于水泥、电解铝、钢铁等将陆续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排放行业,要推动开展以下几方面技术工作:一是纳入碳交易控排企业清单;二是确定碳配额分配原则及方法;三是现有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MRV)体系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等。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先后发文正式委托建材、钢铁、石化三个行业的相关行业协会开展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

上海率先出手碳金融

此次国常会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经济杠杆推动经济社会采取碳减排措施、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经济转型十分有力的经济措施。从碳市场延伸开去,构建和完善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也能够更大程度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

上海市已经在碳金融方面进行了布局。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在4月底回答关于上海碳金融及相关衍生品领域新探索的问题时表示,上海正在编制上海的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把整个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机衔接起来。接下来,上海要把碳金融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上海将在三个方面重点着力开展碳金融工作。首先要着力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积极探索碳金融的现货、远期等产品,支持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金融创新。

其次,着力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最后,要着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密切跟踪和关注碳中和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碳中和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今年4月28日,交通银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共同完成长三角地区首笔碳配额质押融资。该笔业务是基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配额系统发放的首笔融资,也是长三角地区首笔以碳排放权质押作为增信措施的贷款。

与此同时,金融产品虽然能够增加市场活跃度,也要避免过度投机和过度金融化。

钟青指出,金融衍生品市场应该基于成熟的现货市场(包括拍卖),不能简单认为金融化产品的流动性与碳价发现机制的效率成正比。有效的碳价发现最根本的指标还是现货市场流动性。可以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探索非标的场外衍生品市场。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全国碳市场开启后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如交易规则、排放核查、履约与处罚流程等进一步的能力建设,投资机构和自然人准入的具体细则,抵消机制的启动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