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排放新闻资讯

碳访录|中创碳投创始人唐人虎:实施碳排放双控的前提需要做好相应的基础能力建设

来源:财联社
时间:2023-07-23 17:41:20
热度:1

碳访录|中创碳投创始人唐人虎:实施碳排放双控的前提需要做好相应的基础能力建设: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年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尽管目前处于建设初期阶段,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那么,如何更进一步活跃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需要如何完善?近期

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年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尽管目前处于建设初期阶段,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那么,如何更进一步活跃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需要如何完善?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将会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围绕相关问题,财联社记者专访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唐人虎。

唐人虎是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进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唐人虎是中国最早一批投身低碳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作为气候变化和低碳领域专家,他熟悉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绿色金融等领域政策研究及技术应用。主持多项“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作为973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中的“碳关税,碳市场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研究;一直深度参与中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研发工作。

财联社:如何看待过去两年内全国碳市场的进展和现状?

唐人虎:全国碳市场经过两年的运行,使其从试点走向全国范围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作为国家级战略,减排措施做得好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非但不用花钱,可能还会有盈余,纠正了“碳市场就是给企业增加成本”的错误观念。

然而,目前全国碳市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碳市场必须要坚持几个原则: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公开透明的数据和公平严格的统一执法,这些都是市场的基本要素。在这些方面,全国碳市场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仍有提高的空间。

财联社:在你看来,碳市场还需在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唐人虎:有几个方面,比如目前的配额分配属于事后分配,当企业已经产生排碳量之后,再分配配额量,这是不妥当的。

因此,碳市场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做的还不够,需要在事前明确告知下一年度可以取得的排放配额量,企业根据排放配额量,设定买、卖配额策略,或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减排的规划。2021年和2022年的排放配额,直到今年3月才做出完整的配额分配方案,这是事后分配。相比较,事前分配是更科学的方法,让企业为自己未来发生的碳排放量寻找解决措施。

此外,还要有公开透明的数据,中国碳市场目前仍以排放强度作为判断依据,未来需要逐步从强度控制过渡到总量控制。当有了总量之后,参与方才能根据公开透明的数据明确排放量。试点市场至今已经运行了10年,全国碳市场应该更多吸取试点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再则就是交易量的问题,第一年是76亿元,2022年达到28亿元,今年上半年交易量为4亿元,交易金额逐渐减少。理论上讲,健康的市场交易应该逐步活跃,如果交易量逐渐萎缩,那么这个市场所带来的价值就会越来越低。

市场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活跃,如果交易量太低,就不能称其为市场,如果再萎缩下去,每天都没有交易量,那就是挂着市场之名的管理机制。

财联社:对于进一步活跃碳市场,你有哪些建议?

唐人虎:分析碳市场交易数据可以发现,量价吻合才能体现出碳配额的真实价值。因此更应该坚持市场的基本底色,要遵循市场的基础规律。如果赋予碳市场过多的期待,对市场进行了不恰当的干预,反而是对市场规律的扰动,因为一个多元多次方程是难以求解的。

市场有着基本的规律,例如碳市场总量确定、配额分配、MRV、基本的平台支撑、履约保障,这些市场基本规律如果受到外部扰动,市场的规则就会发生变化。

财联社:业界一直在呼吁,全国碳市场要逐步引入有偿分配机制,完善配额分配方法。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唐人虎:首先,引入有偿分配机制不能破坏市场的完整性,不能超出配额总量额外预留。建议可以从配额总量中保留一部分,参与方既可以选择采购CCER进行履约抵销,又可以选择参与配额竞拍获取被保留的部分配额。

拍卖所得资金如何使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上有各种解决方案,例如美国法律规定了拍卖资金应用于减碳低碳的行为。在中国的试点市场,广东、北京和天津试点都有拍卖的尝试和资金使用方面的规定。

因此,与其去做有可能扰乱市场的纾困措施,还不如选择一些真正有困难的企业,通过拍卖所得资金给予其支持,这样既不打乱市场本身的规定,又具有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性。有偿分配机制是一个逐步引入和过渡的过程,国际上也是逐步增加有偿分配的比例,让参与方明白碳排放权是有价格的。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例如碳资产的资产属性以及会计和税务如何处理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资产是要保值增值的,但是碳排放的目标是越来越少,所以必然会带来很多矛盾。在这个过程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其次需要边做边学逐步发展完善,再者有偿分配机制应该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引入。

但如果这个市场是以履约为目的,就像排污权市场一样,没有什么交易发生,就不称其为市场,碳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借鉴排污权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财联社:7月11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会产生哪些影响?

唐人虎:影响非常大,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稳步推进和“1+N”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建立,之前能耗双控的局限性也逐步显露出来:首先能耗总量控制不仅包含化石能源消费,也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总量的管控直接影响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丰沛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能源消费总量中也包含了用于原料的能源消费,从合理性和石化、化工等产业的刚性需求来看,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以上两方面的不足也造成了能耗双控的要求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未完全衔接。

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就需要我国逐步把碳排放总量纳入考虑。实施碳排放双控可以有效避免能源总量控制的局限性,在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并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绿色发展空间。

财联社:对于推动转向碳排双控,你有什么建议?

唐人虎:实施碳排放双控的前提是要做好相应的基础能力建设,其中的关键就是完善各级碳排放数据核算上的基础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在线监测无论从技术、成本还是覆盖范围都难以作为碳排放统计的主要手段,仍需要通过核算来进行碳排放量的统计。

“十三五”时期我国各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考核采用统计部门提供能源统计、主管部门各自计算的方式来进行。为了支撑碳排放双控的实施,并与“双碳”目标匹配,需要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在现有能源统计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提升碳排放统计能力,完善基础数据质量,并逐步纳入不容忽视的工业过程排放,做到碳排放数据的可信与可比。

除了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外,为了确保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完成,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将碳排放目标分配至各级行政区域以及重点领域和行业,并与地方的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规划相衔接,这些均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具备更强的双碳基础能力。

在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阶段,需要制定完善碳排放双控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主体、范围、内容、数据来源、核算方法、机制等方面,不仅是国家考核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依据,也将作为各省对下属地市进行双控考核的指导。除了碳排放双控考核制度外,还需要做好与能耗双控机制的衔接,并重点做好与节能目标、可再生能源消纳目标、全国以及各试点碳市场总量目标等的协同,并在地方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规划和目标的指引下,探索碳预算、碳披露等配套制度,使碳排放双控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