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举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吹风会
曹志强代表:降低碳排放 促进钢铁企业绿色发展
曹志强代表:降低碳排放 促进钢铁企业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为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 曹志强表示,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巴黎协定》的落实和执行者。
“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为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
曹志强表示,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巴黎协定》的落实和执行者。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中国一系列的承诺和相关政策出台,体现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钢铁生产主要采用基于以碳元素作为还原剂的主流工艺技术,因此钢铁行业是传统化石能源消耗高密集型产业和高碳排放行业,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我国碳排放较大的行业之一,也是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曹志强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全球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5%。因此,钢铁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碳排放行业,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的大背景下,推进碳减排将成为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举措,实现低碳高能效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曹志强介绍,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把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展现企业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积极参与钢厂所在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相融共生。“十三五”以来,钢铁企业通过采取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废钢利用量、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大力推进超低排改造等措施,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2019年,中国钢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为完成全社会节能目标和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
“研究表明,从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看,碳排放因子显著低于镁、铝、陶瓷、塑料等其他材料,是一种绿色低碳材料。”曹志强强调,钢铁业一直被视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主要是由于公众重点关注钢铁生产消耗的能源总量及污染物排放总量,鲜少关注钢铁作为绿色材料本身在其应用过程中带来的绿色低碳效应及替代其他材料的减排特性。可以预见,未来一个阶段,钢铁行业不仅面临下游汽车、船舶、工程机械、家电等行业国际市场需要提供碳足迹报告的要求,还可能面临更多来自“碳经济”的国际挑战。
“必须考虑加快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曹志强进一步强调,特别是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如何加快制定实施低碳发展计划和路线图,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是摆在整个钢铁行业和每一个钢铁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曹志强指出,虽说在“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发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完成全社会节能目标和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但仍存在4方面的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强。部分钢铁企业对低碳环保问题重视不足、意识薄弱,只注重规模扩张,关注经济效益,追求低成本,忽视节能减排。企业间节能减排水平高低不平衡,区域中总量与环境容量、承载力不平衡,新旧技术应用、转变不平衡,企业间能源环境管理水平不平衡,特别是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普及上、清洁生产理念上、低碳绿色发展方式建立等方面发展不充分不到位,有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是,过分依赖传统化石能源,能源结构高碳化特征明显。我国钢铁工业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其中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消耗的煤炭更是占到其一次能源的95%以上。而我国以废钢为主原料的显著节省能耗的电炉炼钢比率非常低,我国2019年电炉钢比例仅为11%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由此造成我国钢铁行业主要以消耗煤炭为主的高炉转炉生产方式高碳特征明显。
三是,技术创新力不足,推动钢铁企业绿色低碳升级的多项关键技术尚不成熟。国际先进钢铁国家纷纷投入巨额经费进行节能减排的研发工作,而我国钢铁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在低碳冶金技术方面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特别是在氢能冶金、生物质冶金、熔融还原、碳捕获与存储(CCS)技术、各工序余热梯级回收利用等方面,都缺乏成熟有效的技术。由于技术落后,使得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四是,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能源损失严重。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前10家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CR10)为48.6%,2019年不升反降,降至36.6%。我国钢铁产能相对比较分散,不利于先进成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众多的落后产能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及能源,使得碳排放问题比较突出。
促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曹志强认为,要切实加快推进钢铁行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需做到以下4点:
其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切实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各省市、部门要加强对指导意见的学习宣贯,切实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其二,制定出台包括专项资金、绿色金融、税费减免在内的政策措施,鼓励钢铁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冶金能源结构低碳化。一是着力突破低碳绿色技术约束,解决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和能源资源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制约问题,为低碳冶金提供清洁电力和清洁能源支撑;二是调整工艺结构、优化原料结构、改变能源结构,通过降低燃料比、提高废钢比、二次能源利用占比、可再生能源占比以及适当增加电炉钢占比等途径,逐步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煤炭消耗,降低煤炭占比。围绕全国和各省碳减排目标,因地制宜,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氢能尤其是绿氢产业。三是集中力量攻克氢能冶金、绿氢制备、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CCS)的技术壁垒和成本壁垒,支持和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低碳技术,鼓励企业进行高能效转化工艺和装备的创新开发及应用,实现冶金工艺流程变革,改变煤炭对于钢铁生产的不可替代性,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四是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整合专业力量,加强低碳共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抓紧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钢铁企业低碳转型升级提供专业指导。
其三,提升碳管理水平,加大对钢铁企业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一是在全行业开展碳管理和碳交易的宣传培训工作,助力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提高低碳意识。二是开展全流程碳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碳资产盘查,摸清产品的碳足迹,建立健全碳资产管理体系,配备专业的碳管理团队,制定低碳发展规划,为进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做好准备。三是鼓励钢铁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设计产品,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促进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四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鼓励政策,对积极推动低碳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致力低碳转型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支持,设立低碳专项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成果转化。由于氢冶金、碳捕集等热点技术的研究存在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短期收益低等实际问题,项目开展困难重重,建议从国家和行业层面,通过加强资金支持、树立低碳标杆等手段,鼓励企业以自主研发为主,加强资金和人员投入,积极研发推广低碳技术,推动低碳冶金技术突破,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和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其四,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存优汰劣,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碳排放管理标准制修订,促进实现碳减排。一是加快推动钢铁行业整合的政策措施落地,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取得更大进展。二是鼓励企业通过持续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节能降碳途径率先实现碳达峰。三是加快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场激励机制,通过严格的总量控制手段倒逼企业采取减排措施,降低企业减排成本。四是在抓紧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同时,对不同能效和碳排放水平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管控,避免“一刀切”,充分发挥先进企业和低碳产能的优势。
最后,曹志强呼吁,钢铁行业尽管是重点碳排放行业,但钢铁材料的碳排放因子显著低于镁、铝、陶瓷、塑料等其他材料,是一种绿色低碳材料。希望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同时,钢铁行业要尽快行动起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继续贡献钢铁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冶金报)
上一篇:碳排放政策对钢材市场的影响分析
-
碳排放政策对钢材市场的影响分析2021-03-08
-
从绿色金融到低碳技术应用 代表委员畅想碳中和2021-03-08
-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碳达峰、碳中和” 将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2021-03-08
-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建议收紧碳排放权配额 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2021-03-07
-
全国政协委员曹志安:多措并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03-07
-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启航2021年2021-03-07
-
刘世锦:碳中和、碳达峰很可能会带来技术、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2021-03-07
-
刘世锦:讲碳达峰碳中和要落实责任 建议建立绿色发展账户2021-03-07
-
全国政协委员刘绍勇:尽快制定民航业碳达峰和碳中和方案2021-03-07
-
全国人大代表白鹤祥:加快发展碳市场建设 助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2021-03-07
-
环保及公用事业:持续打好污染攻坚战 碳中和相关领域持续发力2021-03-07
-
全国人大代表曹仁贤:收紧碳排放权配额 尽快完善碳市场2021-03-07
-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紧急行动 碳减排目标紧 气候变化又将如何影响保险业?2021-03-07
-
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已在申报多项“碳中和”成果2021-03-07
-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碳中和的新路径2021-03-07
-
全国人大代表谈“碳中和”: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