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期权的交易原理
碳金融“PPT产品”泛滥 碳金融中心最终花落谁家?
碳金融“PPT产品”泛滥 碳金融中心最终花落谁家?:自2014年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北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先后推出了十多种碳金融产品。不过,已有的碳金融产品,在首发后大多没有下文,被戏称为“PPT产品”。而在交易所看来,试点这
自2014年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北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先后推出了十多种碳金融产品。不过,已有的碳金融产品,在首发后大多没有下文,被戏称为“PPT产品”。而在交易所看来,试点这么做是为了探索最适合现阶段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的碳金融产品,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碳金融市场建设提供借鉴。几个试点地区在碳金融创新方面各有特色,都希望待全国碳市场启动后,自己能成为全国碳金融中心。
“碳金融作为以碳资产为基础和核心的金融市场活动,能够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优势深化,使之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制度安排。”
在“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如此评价碳金融。
据他介绍,欧盟碳交易体系的实践显示,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等在内的碳金融交易活动,是整个碳市场交易活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大概占市场交易规模的90%。
自2014年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北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先后推出了十多种碳金融产品,为企业履约、融资等提供了新渠道。以湖北为例,该省推出的碳质押贷款、碳基金、碳托管、碳众筹等创新产品,已帮助企业直接或间接获得节能降碳融资超过10亿元。
不过,已有的碳金融产品,在首发后大多没有下文,可复制性不强,被某些业内人士戏称为“PPT产品”。
“在没有调查清楚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就匆匆推出了产品,刚推出那会儿亮眼,PPT做得好看,推完之后就没影儿了。”一位碳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发现,仅有碳配额质押贷款、碳基金、碳配额托管等少数几个产品实现了可复制。
在交易所看来,这些产品属于尝试性工作,并非没有意义。
“确实,有些试点由于市场流动性较弱,缺乏有力的市场需求和社会资金来支撑碳金融业务的持续开展。”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湖北碳交所”)相关负责人称,“另一方面,试点这么做是为了探索最适合现阶段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的碳金融产品,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碳金融市场建设提供借鉴。”
3年涌现近20种产品
自2014年起至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北5个试点市场已推出了近20种碳金融创新产品。
在马骏看来,试点市场的这种行为,是因为碳金融产品创新能支撑碳市场的发展壮大。他认为,碳金融能为碳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为碳市场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为激活与管理碳资产创造条件。碳金融交易工具和碳金融融资工具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强化了碳交易的激励功能,将大大提高企业主动积极参与碳交易的意愿,有利于碳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北京环境交易所(下称“北环所”)的研究,碳金融市场主要有碳交易、涉碳投融资、碳中介服务三类。碳交易包括碳排放权配额和项目减排量两类碳现货交易,以及依托现货市场发展起来的碳期货、期权、远期等衍生品交易。
在碳配额现货交易市场,深圳和湖北都引入了境外投资者。2014年8月,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深圳碳市场成为全国首家向境外投资者开放的碳市场。当年9月,新加坡银河环境公司即购买了1万吨深圳碳排放配额,成功完成首单交易。
2015年6月,湖北碳交所促成海峡两岸首笔自愿碳交易,武汉鑫博茗科技购买台湾石门山绿资本公司自愿减碳量8888吨。
在碳衍生品交易方面,北京、湖北、广州等都有自己的产品。
2015年6月15日,中信证券(600030,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能源创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环所正式签署国内首笔碳配额场外掉期合约,交易量为1万吨。在北环所看来,碳配额场外掉期交易为碳市场交易参与人提供了一个防范价格风险、开展套期保值的手段,是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碳衍生交易产品。
湖北推出的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产品于今年4月27日正式启动,当天成交量达680万吨,成交额1.5亿元。截至5月30日,共成交14204万吨,成交额达33.97亿元。湖北碳交所介绍,这种交易产品能丰富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工具,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和风险。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下称“广碳所”)今年推出了碳排放权远期交易,目前开展了四单。广州微碳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微碳”)分别与两家水泥企业在3月初签订了碳配额远期交易合同,共计交易配额7万余吨;另外,广州微碳还分别与两家水泥企业在3月初签订了CCER远期交易合同,共计交易配额8万余吨。
涉碳投融资是目前碳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部分,包括碳债券、碳基金、碳信托、绿色结构存款、碳配额质押贷款、碳配额抵押融资、碳配额托管等。
首例涉碳投融资项目是中广核风电在深圳推出的碳债券项目。2014年5月8日,中广核风电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下称“深排所”)联合发布的10亿中期票据正式发行。当年11月,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与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武汉分行又签署了规模20亿元的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
最新的涉碳投融资项目是一单在广东落地的碳配额托管项目。广州微碳与深圳能源(000027,股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能源”)下属的两家电力公司?深圳市广深沙角B电力有限公司、深能合和电力(河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广碳所办理了碳配额托管业务。这是广东第一单,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碳配额托管项目,托管碳配额达350万吨。
为何“PPT产品”泛滥
上述近20种碳金融产品中,绝大多数在首发后就没有下文,真正实现可复制的仅碳配额质押贷款、碳基金、碳配额托管、碳配额回购等几种。那些首发后就悄无声息的产品被业内人士戏称为“PPT产品”。
“确实,有些试点由于市场流动性较弱,缺乏有力的市场需求和社会资金来支撑碳金融业务的持续开展。”湖北碳交所相关负责人称。
同时,该负责人也表示,试点开展的这些尝试性工作,目的是为了探索最适合现阶段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的碳金融产品,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碳金融市场建设提供借鉴。
“现在还处在试点市场到全国市场的过渡期,市场参与的玩家也比较有限。交易所不断尝试,推出碳金融产品,来发现哪种能受到企业的认可,同时通过产品数量或者案例上的累积形成经验,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广州微碳碳资产部总监蔡超也认同,目前各地交易所推出碳金融产品更多是探索行为。
那么,该如何保证碳金融产品的可持续性?安迅思中国碳市场首席分析师陈少成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碳金融产品的设计要考虑能否帮助企业和机构解决问题。其次,尽可能避免风险,比如监管层面的风险。最后,要看市场本身有没有准备好。
在碳金融产品设计方面,需要考虑诸如能否为控排企业和机构提供灵活可靠的履约、交易工具等问题。以广州微碳和深圳能源350万吨配额托管项目为例,据深圳能源相关业务负责人透露,该公司配额存在短缺,在履约压力下,选择了配额托管业务。用市场的方式解决配额短缺困难,还降低了履约成本。
除配额托管外,深圳能源子公司,同时也是深圳碳市场配额量最大的管控单位,妈湾电力有限公司和BP在深排所的协助下,于3月完成了国内首单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业务,交易标的达到400万吨配额。
“我们这样做,也算是为应对全国碳市场提前布局,探索一些市场手段来减少履约成本,降低减排压力。”前述深圳能源业务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
在规避风险,尤其是监管风险方面,众多碳金融产品中,明确得到政府监管部门支持的只有三例:深圳和湖北引入境外投资者都得到了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华能集团与诺安基金(,微博)在湖北共同发布的3000万碳基金在证监会备案。其余的产品,或由交易所承担部分监管责任,或仅由推出主体承担。
“在监管上存在灰色地带的产品,设计上就存在先天不足,容易埋下隐患,可能说停就被停掉了。”陈少成说。他建议,企业应尽量选择获得监管支持的产品。对于那些未获得政府监管部门批准的产品,推出主体若是正规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券商,那么其风险相对更小。
在市场本身是否准备充分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市场真实需求不足,制约了碳金融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制约碳市场发展的最大因素。
蔡超认为,现在是七个完全割裂的市场,每个市场里的企业玩家有限。所以,即使碳金融再怎么创新,参与主体仍旧有限。
为此,北京环交所计划拿出5000万元支持全国碳市场的能力建设,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发挥试点市场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育非试点地区的碳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我们期待全国碳市场打开。包括期货这类产品,如果能够落地的话,就会对市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蔡超寄希望于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她相信等到全国碳市场统一之后,企业各个方面的认识将逐步增强,运用这些工具的案例将越来越多。
不过,陈少成认为,目前首要目标还是按时推出稳健的统一碳市场,保证现货市场的运行。而衍生品、涉碳投融资等碳金融创新产品,还有待政策和制度的进一步明晰。
众试点争夺碳金融中心
在试点地区眼中,这些都不是问题。它们希望,待全国碳市场启动后,自己能成为全国碳金融中心。
在几个试点地区中,湖北最为积极。该省将“打造碳金融中心”写入了“十三五规划”: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开展碳现货远期交易试点。大力推进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强与全国碳市场衔接,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交易中心和全国碳金融中心。
在湖北碳交所看来,碳市场中心应具备较大的二级市场交易规模和充足的流动性,信息公开透明,定价机制完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和社会减排成本。基于碳市场中心而形成的碳金融中心,将通过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聚集,服务于企业减排,放大碳市场功能,实现倍增效应,引导汇聚资金、技术、人才流向低碳领域,成为推进绿色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武汉的底气首先在于其庞大的碳市场交易量。
“湖北碳市场在交易总量、总额、累计日均成交量、投资者数量、省外引资金额等主要市场指标方面均位居全国第一,已初步形成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雏形,具备了建成全国碳市场中心的独特优势。”湖北碳交所负责人称。
截至5月31日,湖北碳市场配额现货总成交量3123万吨,总交易额6.4亿元,分别占全国现货市场总交易量和交易额的56%和45%。
其次,湖北产业结构在试点中最接近全国整体水平,湖北能源(000883,股吧)消费效率居于全国中间位置,最能代表中国情况。在武汉形成碳金融中心,更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碳市场功能。
三是具备地理区位优势。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既能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又能传递能量带动西部发展,无论是对中部崛起还是长江经济带都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和上下游带动作用。
而北京的优势在于,其是碳交易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
“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大型央企总部都在北京。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团队也在北京,他们是未来可持续碳金融产品研发的重要利益相关方。所以,这点可以看做是北京的优势所在。”北环所总裁梅德文分析称。
上海本身是金融发达的地区,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推出碳金融产品的频率并不高。
“对于任何金融手段的推出,上海碳市场都非常谨慎,是因为我们希望推一个成一个,唯恐一个措施的失败,打掉一个产业。”此前,该交易所总经理林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这种“稳健”的风格也体现在该所计划今年三季度上线的碳排放远期产品上。据悉,碳排放远期产品由上海环交所与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共同合作开发。上海环交所负责碳排放远期产品的交易和交割,上海清算所作为中央对手方进行清算和风险控制。
陈少成认为,该产品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比较完备,风险控制比较规范。一方面,产品设计比较稳健、规范;另一方面,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对各个交易所设计相关衍生品的借鉴价值非常大。
深圳在碳金融创新方面连续创下多个第一,比如支持发行全国第一个碳债券、第一只碳基金、第一个跨境碳产回购交易、第一个绿色结构性存款等,在国内第一个引进配额托管制度,在质押融资、创新型交易品种的研发等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不过,深圳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数量非常少,这或将成为其限制因素。
2014年时,广碳所曾表示“立志为广州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成为国家碳金融中心城市尽力尽职”。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在广东自贸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在众多试点的争夺之下,碳金融中心最终会花落谁家尚待观察。
上一篇:银行业积极探索 碳金融服务
-
全国统一碳市场花落上海 电力企业率先纳入2021-02-23
-
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71亿 十四五将继续扩围2021-02-23
-
全国碳市场核心操作方案出炉2021-02-23
-
全国性碳市场启动在即 发电巨头首当其冲2021-02-23
-
央地积极布局全国碳市场2021-02-23
-
中国建设碳市场的政策选择2021-02-23
-
“十四五” 电力行业仍是碳市场“主角”2021-02-23
-
碳市场年内难启动 碳金融成焦点2021-02-23
-
我国将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2021-02-23
-
陈云贤:建立健全碳市场体系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弯道超车2021-02-23
-
社论:建设碳市场服务减排大计2021-02-23
-
发改委:制定全国碳市场启动工作方案2021-02-23
-
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71亿 十四五扩至石油、化工、钢铁和民航2021-02-23
-
英国碳市场建设缓慢引担忧2021-02-23
-
低碳发展战略将公布 全国碳市场建设加速2021-02-23
-
中国碳市场启动在即 全球碳市场容量将超70亿吨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