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金融新闻资讯

什么是湿地与碳汇的概念定义关系和特点

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时间:2021-02-22 10:30:19
热度:1

什么是湿地与碳汇的概念定义关系和特点:湿地、碳汇,是当今生态领域专家学者探讨比较多的问题,也是热衷生态环境保护的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还是多数民众不太了解的问题。这里,笔者想用聊天式语言跟大家说说,不考虑严谨性。 什么是湿地 湿地通常是指

湿地、碳汇,是当今生态领域专家学者探讨比较多的问题,也是热衷生态环境保护的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还是多数民众不太了解的问题。这里,笔者想用聊天式语言跟大家说说,不考虑严谨性。

什么是湿地

湿地通常是指有水或潮湿的地方,常见的自然湿地有江河、湖泊、海岸滩涂、水库、池塘、沼泽地等。《湿地公约》把湿地定义为:“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湿地、海洋)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涝灾害;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如温湿度、降雨量等),控制土壤侵蚀。湿地支撑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为人类提供粮食、肉类、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湿地蕴藏着大量的水资源,能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什么是碳汇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固碳效果。

湿地与碳汇关系

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使无机碳(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转变成为植物形式的有机碳。在许多生态系统中,植物被降解,碳则以二氧化碳CO2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湿地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质,因此起着碳库的作用,而不是碳源的作用。所以说,湿地是全球性碳汇。

化石燃料的燃烧促使了全球气候的变暖,因此引起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增加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和赤潮频繁发生等许多重大生态安全事件都与湿地消失和生态功能丧失有关。如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事件、2007年夏季洞庭湖鼠害大发生事件、无锡太湖赤潮事件、禽流感事件等。许许多多与湿地有关的生态事件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人们对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注和反思。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

湿地,特别是泥炭地的破坏,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例:泥炭地的丧失对全球气候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泥炭地,尤其是泥炭沼泽森林,起着碳库的作用,在这种湿地中碳被树木固定,树死后或枝叶脱落后有机物含于部分分解的枯物中,这些物质形成了泥炭。在完全分解的情况下,二氧化碳CO2将被释放回大气中。但在这种情况下,分解过程将因为缺氧和PH值变低而放慢或终止,因此碳被“锁”在泥炭土中。当泥炭森林遭到干扰时,泥炭地不再是碳库,而起着碳源的作用。这就是说,它将释放二氧化碳CO2到大气中。由于全世界大量的泥炭地遭到了破坏,所以这些泥炭地成为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主要来源,这就促使了全球气候变暖。

当沼泽的水热条件十分稳定时,沼泽中的泥炭不参与大气CO2循环。所以该沼泽地有机质的积累有助于减缓由于矿质燃料的燃烧和人类活动而造成大气CO2浓度的提高。如果沼泽地排水、改造为农田,于是沼泽就失去碳积累能力,并加速沼泽地有机质的分解。因此沼泽地就由碳“汇”转变为碳“源”。

气候变暖与我有关吗

气候变暖利于疾病传播。科学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C,气候带就会向极地方向推移约100公里,这意味着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温带部分地区会变成亚热带,而某些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会因为高山、海洋和荒漠的阻隔而彻底消失。事实上,热带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高发区和病毒性疾病最大的发源地。温带地区的边暖将使感染或携带致病的病原体的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分布区域扩大,延长疾病的危害期并增加这些疾病扩散的可能性。

作为普通民众,虽然想参与生态、环保等公益活动,又不知怎么办,还担心花钱多、时间来不了等问题,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参加、参与,属于“举手之劳”,就能为生态建设作贡献。例如:

1.少使用(或不使用)塑料袋,多使用纸袋或布袋;

2.爱惜水、节约水,洗衣水不要排入雨污通道;

3.爱护鸟类等野生动物;

4.多植树,爱护花草树木;

5.废旧电池、电子元件投入专个垃圾箱;

6.多户外休息、休闲、运动,少使用空调;

7.在饭店点适量的菜,不浪费,决不食用野味;

8.使用省电的电器、节水的洗衣机,利用纸张的两面;

9.将旧衣服、家用品和玩具捐给需要的人;

10.谴责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