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有哪些碳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规则有哪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爽: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在即 企业的大考来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爽: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在即 企业的大考来了!:核心提示:张爽表示,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立,产业升级的速度也将加快。很多企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利用这个契机,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更轻松地通过此次“大考”。
核心提示:张爽表示,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立,产业升级的速度也将加快。很多企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利用这个契机,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更轻松地通过此次“大考”。
新华财经北京5月26日电据媒体报道,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预计今年6月底启动运营,目前首批2000余家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上进行登记开户。该市场将成为未来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爽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企业提出了几点可行建议。
正文如下:
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目前正在推行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制度,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此前,在控制碳排放方面,我们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指令。但从企业的角度,碳排放产生的社会成本并不直接可见,全球变暖和自己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所以很难有动力去采取行动,何况节能减排意味着额外的企业成本支出。
换言之,在此前的制度设计里,减排对企业来说意味着额外的成本,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的激励不足。所以,节能减排见效较为缓慢。
2017年,中国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建设。这一体系的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碳排放。将高排放企业纳入交易体系,并为其设定一个排放限额。如果企业碳排放低于限额,节约出来的额度成为碳资产,可以在交易系统中进行售卖,以获取收益。
当然,这不是什么创新之举。早在2005年1月,欧盟就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机制,目前覆盖了所有欧盟国家的10000多家企业及其分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体系。经过多年实践,该交易体系在降低碳排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强激励的减排方案。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笔者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市场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如前所言,如果企业能在减排过程中通过碳排放交易系统获得收益,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参与其中。
当然,要想将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纳入到这个交易系统中,难度巨大。美国至今都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只是一些州采取了区域性的碳交易措施。但降低碳排放需要全局性的统筹,局部的努力效果有限。中国愿意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而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无疑是履行担当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起来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其碳减排总量将远远超过欧盟碳交易中心的减排量。
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系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
2010年,中国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计划;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纳入试点;2014年,重庆、广东、湖北、天津纳入试点。在7个地区完成第一阶段的试点后,2016年7月开始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试点。据不完全估计,这7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
通过研究以上7个试点地区在采取碳排放交易计划前后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笔者和研究团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在试点的第一阶段(2014-2016年),是否纳入试点对当地的大气能见度几乎没有影响。但进入第二阶段后(2016年之后),相比于非试点地区来说,试点地区的大气能见度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涵盖了四个行业:火电厂、石油化工、钢铁厂和水泥厂。从2010到2012年,广东省这四个行业的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碳均达到20000公吨以上。在试点的第二个阶段,尤其是进入2018年之后,广东的碳排放交易非常活跃。
采取碳排放交易系统之前,在广东省内部,那些即将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大气能见度和未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相差无几。在第一个试点阶段,两个地区间的大气能见度大致相同,但进入第二个试点阶段,特别是2018年以后,那些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能见度有所提升。根据笔者团队估算,能见度提升了约4%。
碳排放交易试点对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要想全国推广,其难度是巨大的。因为7个试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而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另外,我国大部分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使其参与市场化的碳排放交易从目前来看依旧是个难题。
另外还需看到,试点地区花了好几年时间,碳排放交易才逐渐活跃起来。未来如果想把市场化程度更低的地区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培育市场的时间势必更长。而培育市场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让碳交易的价格更好地反应企业的减排成本。如果交易价格太低,没有企业愿意主动减排,将省下来的配额拿到交易市场去售卖。交易价格怎样才能上去呢?最好的方法或许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
总而言之,当前建成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道路十分漫长。
电力行业如何更好适应挑战?
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首先纳入的是全国性的电力企业,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必要且水到渠成的选择。首先,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清洁能源,且火电厂是碳排放大户;另外,电力行业此前就面临着一系列节能减排的监管要求。由于用电量和碳排放量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例如一些互联网电商企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的电脑耗电量较大),因此未来用电大户也可能被纳入到全国性碳排放交易系统。
不过,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当前我国严控销售电价。但一旦电力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平台,就促使其使用更清洁的能源来发电,单位发电成本势必上升。如果电价不放松,电力企业的利润会被压缩,其就没有动力去推动降低碳排放。
另外,严控电价,让电价保持在较低水平,会使得那些耗电量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没有动力来推动节能,降低电力消费。所以,为配合推动碳交易制度的实施,电价制度改革未来有必要提上日程,让市场供需关系来主导电价的变动。
总之,不管是碳交易的价格,还是配套的电价改革等,最重要的是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如前面所说,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处理碳排放问题是成本较低的一种可行方式,但现在来看也就欧盟取得了大范围的成功。如果在这方面能做好,中国就会在全球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离2030“碳达峰”还有十年的时间窗口,我们能否把握好这段机遇期,是一个挑战。
企业如何应对“大考”?
对于即将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主动拥抱变化,改变对成本的固有认识。此前,企业更多考虑自身的成本支出(private cost),而对社会成本(social cost)如环境污染等重视不足。未来,企业需要充分兼顾这两者。
另外,企业也要改变对收益的认识。此前,节能减排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成本支出。但通过碳排放交易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更新排放设备、主动降低耗能等降低碳排放,并将节约出来的排放配额转化成碳资产,在市场上售卖以获取收益。
当然,碳交易平台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不同,其作用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并不能很快就起到降低碳排放,或让企业从中获得收益的效果。虽然长期来看其会带来正向收益,但短期内能否抵消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成本尚是一个疑问。欧盟的碳交易价格也是很长时间之后才慢慢上涨,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等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运行之后,才能慢慢预估它给企业带来的各类影响。
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立,产业升级的速度也将加快。很多企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利用这个契机,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更轻松地通过此次“大考”。
-
北京冬奥组委:最大限度应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 减少碳排放量2021-05-26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上线运行 武汉将发起设立碳达峰基金2021-05-26
-
东方雨虹:持续加快绿色变革 助力城市节能减排2021-05-25
-
环保工程及服务行业周报:垃圾处理费划转税务征收行业迎变革 碳排放权三大规则发布保障全国碳市场落地2021-05-25
-
博世科:公司目前未开展碳排放交易业务2021-05-25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倒计时 碳中和板块受机构热捧2021-05-25
-
新天绿能:2020年碳排放配额转售收入为267.22万元2021-05-24
-
先河环保:已在碳排放权交易所开立账户 买入部分已经备案碳资产2021-05-24
-
江苏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力争碳排放提前达峰2021-05-24
-
对话 | 恒生中国许婕:碳排放的定价和流通会越来越市场化2021-05-24
-
对话 | 恒生中国许婕:碳排放的定价和流通会越来越市场化2021-05-22
-
政策三连发 生态环境部对碳排放权作出全面部署2021-05-22
-
中国首创“电力高频数据碳排放”智能监测分析平台正式上线2021-05-22
-
中国首创“电力高频数据碳排放”智能监测分析平台正式上线2021-05-21
-
浙能电力:公司目前没有参股碳排放交易所2021-05-21
-
碳中和概念股再度拉升 多个碳排放权管理文件出台202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