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谁在原子论基础上建立了燃素学说

来源:
时间:2022-04-01 07:00:26
热度:1

谁在原子论基础上建立了燃素学说?展开全部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

展开全部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8226;布莱克).
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
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
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
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8226;卢瑟福).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 拉瓦锡).
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
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
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
1783年,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
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
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
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
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8226;查理).
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
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
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
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
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
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
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8226;李希特).
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
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
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
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
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
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
1800年,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 威#8226;尼科尔逊).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 戴维).
1802年
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 盖#8226;吕萨克).
180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瑞典 希辛格、柏齐力阿斯).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8226;亨利).
1804年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1805年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
1806年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 普鲁斯脱).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0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
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
180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 戴维等).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法国 盖#8226;吕萨克、泰那尔德).
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
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8226;吕萨克,德国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
1810年
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1年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
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
1823年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1829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8226;吕萨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8226;菲利普斯).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834年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齐力阿斯).
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铜锌电池,这是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
1837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 劳伦脱).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1839年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8226;米勒).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础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物质的构成涉及几个层面,处于人类知识阶梯的最高层次,科学知识具有双刃剑性质,目前直接观测到的引力波来源于,广义相对论建立在下列原理的基础上,有时只能通过集成实验而不是物理实验研究问题的原因不包括,谁在实验中首先观察到了正电子,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常用的经济手段有,原子半径一共分为,上世界末提出重返月球计划的国家不包括,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