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科学家重新定义造林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力
科学家重新定义造林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力:记者9月1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覃章才教授团队联合多国科学家首次量化了全球森林恢复过程中地下土壤的固碳能力,并开创性地整合生态、气候和政策三个关键因素,重新定义了造林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力,为未
记者9月1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覃章才教授团队联合多国科学家首次量化了全球森林恢复过程中地下土壤的固碳能力,并开创性地整合生态、气候和政策三个关键因素,重新定义了造林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力,为未来全球造林提供了“导航”。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上。
为给地球“降温”,全球亟须减排二氧化碳并增强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作为天然的“吸碳器”,森林是调节气候不可或缺的“绿色空调”,而植树造林也被认为是极具成本效应的自然气候方案之一。但关键问题在于:未来造林潜力究竟如何?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对未来植树造林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存在巨大分歧,低值不足30亿吨/年,高值超过300亿吨/年。”覃章才表示,争议主要卡在两个难点:一方面,植被固碳能力相对明确,但土壤的碳变化还很难算清;另一方面,全球适合造林的土地面积估算也相差10倍。
团队通过多年收集全球稀缺土壤数据,成功开发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量化造林土壤碳变化,并利用国际合作优势,结合已有植被碳估算,研发出能监测植被和土壤碳变化的“全能检测仪”。团队还通盘考虑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地表增温、国家承诺等国际前沿有关植树造林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约束,从土地的可持续“供给”和国家的政策“需求”两个维度,重新打造了未来森林恢复的“导航地图”。
论文第一作者王艺杰(左)和通讯作者覃章才(右)探讨模型优化。
研究指出,全球仍有巨大的造林潜力,有望实现每年最多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吸收。但在综合考虑土地可持续和国家意愿后,这一潜力会降低到每年15亿吨,造林的实际减排潜力远远低于预期,存在“纸上谈兵”带来的气候风险。
(中山大学供图)
-
生态环境部: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6.8亿吨2025-08-27
-
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碳中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综合集成系统工艺包及平台搭建项目采购合同2025-08-13
-
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 中油一建助力全球最大单体绿氨项目投产2025-08-07
-
外交部:中方将用全球历史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2025-07-29
-
全球碳市场降温 如何看?怎么办?2025-07-20
-
《中国畜牧业的绿色转型实践研究报告》:畜牧业减排应纳入全球气候目标2025-07-13
-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2025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2025-06-19
-
越南正式启动排放交易体系,覆盖全国一半二氧化碳排放量2025-06-12
-
从标准到应用:构建面向全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2025-05-19
-
欧亚经济峰会呼吁各国通过对话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2025-05-09
-
微软与斯德哥尔摩Exergi达成全球最大碳减排协议,减排量达5万吨2025-05-08
-
全球航运2028征收碳排放费2025-04-28
-
联合国通过全球航运净零排放历史性新协议2025-04-13
-
全球航运将迎重大变革?IMO或推首个行业碳税2025-04-12
-
全球最大碳市场扩围至80亿吨:中国以碳市场建设赋能绿色发展2025-04-07
-
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蓝碳”是关键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