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个人碳账户再“扩列” 市场期盼数据互通 账户互通形成完整碳足迹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23-03-18 10:12:18
热度:1

个人碳账户再“扩列” 市场期盼数据互通 账户互通形成完整碳足迹:随着“减碳”进入个人时代,不少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服务。近日,这一行列又加入了新成员。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金”)正式推出个人碳账户。通过个人碳账户中

随着“减碳”进入个人时代,不少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服务。近日,这一行列又加入了新成员。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金”)正式推出个人碳账户。

通过个人碳账户中减碳积分的获取,如公共出行、垃圾分类、无纸化展业等,可以引导用户进行绿色减碳行为,从而更好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设立个人碳账户,用户是否也需要同时拥有多个账户?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际上,个人在不同机构或平台开立多个碳账户的情形下,个人不同领域、场景下的减排量在不同的平台核算,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碳足迹。为此,碳账户之间的数据互通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完整碳足迹的覆盖并形成更多的应用。

多方开设个人碳账户

据了解,马上消金推出个人碳账户的“马上绿洲”公益项目,是全国消费金融行业首家推出的绿色低碳公益项目。截至目前,绿洲项目的具体运营情况如何?对此,马上消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3月3日上线以来,截至3月13日,平台上累计开通个人碳账户用户人数为1.1万人,累计参与低碳相关活动3.3万人次,用户累计线上参与种树1.2万棵。

记者进入“马上绿洲”了解到,用户首次访问“马上绿洲”,会获得一棵待浇灌的小树并开通个人碳账户。点击使用能量浇灌并升级小树,从1级升到7级,个人碳账户即可获得5~50分不等的碳积分。此外,用户还可通过“绿洲任务”获得碳积分,具体包括访问碳百科知识库、“智慧养鸡场”、查看助农商品和乡村振兴视频等。

记者通过体验不同平台的个人碳账户发现,目前用户获得碳积分的渠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参与机构或平台线上业务实现无纸化,另一类则是通过上传照片等形式认证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而获得权益方面,则以业务相关的优惠,比如购物免息券等。综合而言,碳积分的获得渠道以及反馈的权益仍然较少,对此,相关平台是否计划进一步拓宽权益以及用户获取碳积分的渠道?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平台上线了部分乡村振兴类的商品,后续计划根据不同季节或者相关节日活动,推出更多品类的乡村振兴商品及有关节能减排产品。未来,也将梳理平台上更多绿色低碳行为,创新绿色低碳模式,给予碳积分奖励,比如:用户扔垃圾时,将分类处理后的垃圾放置对应垃圾箱中,拍照上传平台,给予碳积分奖励等。

同时,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开设了个人碳账户。作为消费金融公司,在碳账户领域与银行的差异化是什么?未来与其他机构在碳账户方面是否有联动的可能?

马上消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碳账户领域,一方面,马上消金始终践行为用户提供纯线上无纸化金融服务,用户不用与马上消费签署纸质合同,不用驱车前往线下门店办理金融服务,相对用户而言,这种不用出门、无纸化的消费金融服务,就是一种低碳行为;另一方面,公司绿色低碳相关行为和产品均为自主研发,自动关联,不需要接入第三方平台授权来获取用户其他的数据,自主可控性更强。未来,公司也将积极与绿色金融主管部门及有关标准委员会沟通汇报,探索联合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编制银行业机构建立个人碳账户的标准等工作。

账户互通形成完整碳足迹

随着银行、互联网平台、政府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设个人碳账户,目前不同机构个人碳账户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个人是否有必要同时开设多个碳账户?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不同机构设立的个人碳账户,在设立目的、数据来源、碳减排计量、配套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确实存在个人在不同机构或平台开立多个碳账户的情形,这种情形下,个人不同领域、场景下的减排量在不同的平台核算,不能形成完整的碳足迹。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则指出,个人碳账户最重要的是碳资产的数据真实性与可靠性,金融机构如何核实个人的碳减排数据,比如个人的哪些行为属于节碳,减少了多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如何核实?如果没有最基础的个人实际降碳减污环境效益数据作为支撑,个人碳账户无异于“空中楼阁”。由于涉及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数据,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碳账户难以互通。但需要注意的是,个人碳账户的实际重点在于个人实际降碳减污的环境效益数据如何共享,这些个人的降碳减污环境效益数据资产不应属于哪家金融机构独家占有,但是又要避免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这些是账户互通存在的难点。

记者也注意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碳账户之间的数据互通问题也被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认为,当前减碳已经进入个人时代,企业和政府的系统相互独立,账户数据无法兼容,各个平台的“碳积分”可使用场景有限。他建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由政企共建个人碳账户体系,打通各地碳账户和二手闲置平台的碳积分,实现国家、地方和企业之间碳账户的互联互通,形成数据互通的全国性“个人碳账户”。

此外,李学林还表示,现有积分兑换政策激励效果不够明显,降低了“个人碳账户”对大众的吸引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众累计积分和使用“个人碳账户”的门槛。他建议,让个人碳账户积分更全面更科学,碳积分能够通过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形式反馈给消费者,激发民众更为强劲的绿色消费意愿,助力碳普惠落到实处。

对此郭海飞也表示认同,总体而言,打造全国性个人碳账户系统,可以实现完整碳足迹的覆盖,在此基础上会形成更多的应用。对于鼓励绿色低碳生活,推动消费端绿色低碳转型,并带动生产端的绿色低碳转型,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打通个人碳账户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明确碳数据收集和隐私保护的基本要求,设计清晰的技术路径,统一个人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围绕统一碳账户进行应用创新;鼓励个人碳资产受托交易;制定全国统一碳账户的管理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