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碳中和行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3-02-23 08:11:32
热度:1

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碳中和行动: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经济形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双碳”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有助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当前,数字赋能零碳化的长期性与“双碳”目标的艰巨性并存、数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经济形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双碳”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有助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当前,数字赋能零碳化的长期性与“双碳”目标的艰巨性并存、数字化创新活跃领域与碳减排关键领域匹配不够、数字基建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发展韧性不足等挑战制约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应通过狠抓制度设计、强化数字化创新应用、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提升数字经济韧性等措施,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相融合、互促进的良性局面,从而助推“双碳”战略有效实施。
 

1. 数字赋能零碳化的长期性与“双碳”目标艰巨性并存

在“双碳”战略推进中需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反过来又会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最终都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两者内在逻辑和目标一致,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化”“零碳化”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同样被数字经济发展所追求,成为实现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因素。然而,部分地方将数字经济当做推进“双碳”战略“免费”的灵丹妙药,在产业降碳中广泛贴上数字经济标签,尽管初衷较好,但并没有意识到数字经济本身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有的地方甚至将数字经济直接归为“低碳”甚至“零碳”一族,加速布局和发展“三新”经济,这种运动式的盲目扩张忽视了数字经济建立在电力资源消耗基础上,其实数字经济并不是零碳,甚至还是耗电大户。

例如,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等运行要耗费各种资源,带来较多碳排放。据统计,目前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占全球总用电量的1%至2%,而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达到2166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6%,显著高于全球数据中心耗电占比。

同时,数字产品和设备的生产也无法做到零碳化,比如台积电一年耗电量200亿度,超过深圳常住居民一年的用电量。这也能看出,对零碳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容易将数字经济视作实现零碳目标的普适良药,在“双碳”监督考核内容上搞“一刀切”,容易引发低效投资、资源配置失衡,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波动的风险。

2. 数字创新活跃领域与碳减排关键领域匹配不够影响双碳进程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强大牵引力,通过引领“三新”经济,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双碳”行业转型和新产业兴起,客观上要求数字经济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迭代创新。

当前,我国数字化减碳应用场景在三次产业中的渗透水平和程度不一,其中在工业和农业上的渗透率要明显低于服务业,但是我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减排潜力也重点聚焦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另外,受体制机制约束,部分科技企业数字化自主创新和基础创新动力不足,奉行“拿来主义”,在国际标准制定上也缺乏主导性,导致传统产业“双碳”转型对国外数字技术依赖性较强,如我国在能源互联网等数字减碳前沿领域,创新力度不够。

同时,应用场景的相对单一和数字技术的供给不匹配放慢了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脱碳零碳技术迭代步伐,使我国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中低端的高碳环节,增大了数字化降碳的创新成本和压力。

3. 数字基建发展不均衡干扰降碳步调

数字基建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融合的“先行官”。当前国家逐步优化数字基建布局和全国算力,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份的数据中心已应用到“双碳”战略推进中。但整体上“双碳”数字基建发展还不协调匹配。

如在地域上,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富集、气候适宜,发展绿色数据中心潜力较大,但也存在带宽小、数据跨省传输费用高等短板,使其无法及时有效满足东部需求,而东部地区的数字基建带来了高增长的电力需求和高能耗指标的矛盾,大规模发展新基建势必对其他产业存在一定挤出效应。

在企业层面,头部科技企业更能充分利用数字基建布局抢占赛道、占领市场,而众多中小微企业数字革新压力大,在头部企业面前话语权较弱,可能成为碳转嫁的被动接收方,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可能释放出更多二氧化碳,影响到降碳减排的总体进程。

4. 数字经济发展韧性不足影响为“双碳”稳定赋能

新发展格局下,“双碳”战略实施需数字经济有安全稳定持久的赋能能力,这需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具备较强韧性。

当前我国广泛应用于“双碳”领域的数字化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还较高,关键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深受逆全球化、西方国家极限打压影响,已部分传导至降碳减排领域。同时,我国信息安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处置水平较弱,也困扰着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深度融合。

此外,受制于各行业数据兼容性不够、存储规范性不强、标准化不一等影响,碳数据资源交互流动不畅,增大了碳排放中的数字核算和数字监管难度,既限制了数字经济的韧性,又放慢了数字赋能“双碳”战略的步伐。
 

一是紧抓制度设计“牛鼻子”。

鉴于数字经济和“双碳”战略融合的长期性,需统筹全局,深刻认识到先稳住碳排放存量、严控增量,然后向“零碳”平稳过渡的减碳顺序。发挥“双碳”战略对数字经济减碳行动的纠偏作用,加速数字化变革进程。大力推进数字核算和标准体系建设,防范运动式“减碳”带来去产能的过度化和经济秩序波动失衡。推动形成政、产、学、研、民协同共进的跨界融合工作机制,优化各类要素和资源配置,积极应对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社会经济风险,确保平稳降碳。

二是强化数字化创新和迭代应用。

进一步抓好“十四五”关键期和窗口期,围绕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城乡建设等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加快创新步伐。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揭榜挂帅”改革开展突破式创新,提升数字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推进低碳数字孪生计划,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在各行业融合应用,增强全场景数字化发展活力。推动能源电商、智慧车联网等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加快形成以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建设。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强与国际标准衔接,完善碳排放数字化管理与应用。抢抓技术迭代机遇,推动工业和农业领域脱碳零碳数字技术突破,繁荣数字化应用场景壮大“双碳”战略主战场。

三是推动面向“双碳”的数字基建均衡发展。

全力构筑绿色数字基建,提高“零碳”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加大中西部城乡和农业产业数字基建 的投资力度,扩大同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实施的普惠路径。 推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赋能降碳,并支撑各类资源高效利用。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改革,持续升级完善绿色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头部企业争当减排或零排放先锋,主导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前沿阵地,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提高数字经济韧性来保障“双碳”战略执行。

锤 炼数字化降碳自主核心技术,巩固数字与低碳科技创新基石。 充分激活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生态潜能,增强数 字化与“双碳”战略协同发展韧性,探索打造国家“双碳”标杆产业园区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形 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坚守数据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底线,加快构建数字应急产业生态体系。推进碳排放数据确权和分类分级管理,畅通数据开放和共享技术渠道,实现碳排放的数字化核算和监管。

文|李平,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