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外向型化企将迎碳关税“元年” 专家建议:加强碳管理 摸清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外向型化企将迎碳关税“元年” 专家建议:加强碳管理 摸清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欧盟碳关税将于今年10月起试运行,2026年全面实施,较之前提前了一年。碳关税“元年”将至,对于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而言,2023年将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欧盟碳关税将于今年10月起试运行,2026年全面实施,较之前提前了一年。碳关税“元年”将至,对于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而言,2023年将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欧盟碳关税‘靴子’落地,则意味着免费配额逐渐减少,外向型化工企业将要为碳排放支付费用,加强碳管理以及摸清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正成为企业刚需。”在记者近日的采访中,业内专家提醒相关企业。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虽然欧盟碳关税征收问题讨论了很久,执行起来也会很有难度,但欧盟肯定会执行,而且美国也会跟进。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经济增长阶段,发展还需能源支撑。所以发达国家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敦促你减排,碳关税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其名义上是针对减碳,事实上就是加税。
“在应对策略上,我们首先要转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企业要积极参与碳交易,这样与欧盟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最后,既然时间表已定,就要积极从政策和市场方面做好工作,还要联合企业、学术界针对如何应对碳关税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其实施后对化工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林伯强说。
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工业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辛春林表示,欧盟碳关税执行时间提前1年,进一步压缩了我国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的时间窗口期,使得这类行业企业的“双碳”任务愈发紧迫。但在他看来,我国相关行业企业在应对碳关税上的准备显然不足,比如说国内的“双碳”相关标准还是沿用国外的标准体系,碳排放基础数据库、绿色低碳技术验证平台等还在开发和建设阶段;作为“双碳”目标最终落实的企业,目前关注的也只是企业的能耗问题,对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并不很清楚,更别说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了。而且碳关税对于企业来说是个新生事物,他们的技术和专业人才储备都很缺乏。因此辛春林建议碳关税涉及行业和企业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好应对工作。
在辛春林看来,欧盟碳关税对国内有利有弊。弊端在于我国向欧盟出口碳关税覆盖范围内的产品涉及的金额最大,短期内对我国出口贸易冲击也最大,因此显然对国内相关行业碳减排造成很大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则有利于我国高碳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相当于有外部力量直接推动国内相关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否则企业很难自发和主动减排。
辛春林强调,欧盟碳关税的提前实施,意味着留给我国企业低碳转型升级的时间不多了,国内企业转型时间一旦错过,未来可能就被锁死在低端制造业。由于目前相关行业和企业碳排放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专业人才也较为缺乏,建议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快建立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从产品碳足迹角度倒逼企业、供应链和全产业链降碳。
“对国内相关企业来说,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分析,掌握产品的固碳率,并了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状况。其次,要加强碳资产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的绿色低碳国际竞争力,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即将实施的欧盟碳关税。”辛春林说。
上一篇:外媒:减少个人碳足迹的五个关键
-
外媒:减少个人碳足迹的五个关键2023-02-02
-
耐克森和特里梅特联合改善电力电缆生产的碳足迹2023-01-26
-
六部门: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2023-01-17
-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2023-01-06
-
绿色云计算:帮助企业减少碳足迹2023-01-04
-
欧盟碳关税就差临门一脚,统一石化助力企业做减碳调整2023-01-03
-
生态环境部:建立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技术体系2022-12-30
-
欧盟新规要求追踪电池类产品碳足迹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2022-12-24
-
欧盟碳关税与欧盟碳市场方案落地 将对这些领域产生影响!2022-12-20
-
尘埃落定!欧盟碳关税(CBAM)与碳市场(EU-ETS)方案同步揭晓!2022-12-19
-
欧盟明年10月开征碳关税,德媒:是第一个征收二氧化碳关税的经济体2022-12-19
-
数贸会首发“碳足迹”系列商品,天猫超市首次引入绿色供应链2022-12-12
-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和Travalyst合作 旨在为旅客提供一致、准确且可大范围使用的航空旅行碳足迹计算方法2022-12-10
-
四川成都助力企业核算碳足迹 摸清“碳家底” 提升竞争力2022-12-02
-
“十四五”时期重点产品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2022-11-28
-
国内首台电力供应链可信碳足迹采集装置投入使用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