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碳中和+”成为新时代创新引擎
“碳中和+”成为新时代创新引擎: 自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后,两年多时间,中国以“1+N”政策体系确定了“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正在全方位积极稳妥推进。 “双碳”让各行业都面临新挑战新机遇 碳阻迹科技有限公司成为
自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后,两年多时间,中国以“1+N”政策体系确定了“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正在全方位积极稳妥推进。
“双碳”让各行业都面临新挑战新机遇
碳阻迹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当下“双碳”领域内一家明星企业。这家创立11年的企业火出圈还是近两年的事情。
2021年5月,当“碳阻迹”完成高瓴领投首轮融资的消息一经披露,企业创始人兼CEO晏路辉就接到很多电话。
这位主修计算机科学的IT程序员2009年从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一家英国环境公司,从此踏入“双碳”这个行业。
“过去两年对大多数碳圈或者低碳行业从事者来说都是激情澎湃的两年,也都是难忘的两年。两年内,行业也发生了很多显著变化。”晏路辉表示,“碳中和+”目前已经成为时代新的创新引擎。他深刻认识到,碳中和就像20年前的互联网、1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一样,会让所有行业都重做一遍。
特别是2022年,各行各业跟碳中和相关的事物应运而生,包括碳中和办公室、碳中和商场、碳中和会议甚至碳中和食品等。此外,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如循环经济,以租代买、废弃物再利用等商业模式方兴未艾,提出碳中和目标的企业也不断增加。
“2022年我们看到一些明显的变化,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倒逼企业开展碳管理。有些企业开始间接或者直接地让企业关注碳足迹,推动更多的产品走向碳中和。”晏路辉说。
今天的社会比以往更了解“双碳”
同样经历漫长的沉静期终于迎来市场爆发的,还有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擎工互联)。
虽然企业成立至今才4年多,但以CEO吴炎为首的核心团队已在“双碳”行业积淀13年之久。
“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练就内功、不断尝试、不断实践。庆幸的是,企业及社会各界较以往对‘双碳’有了更深的认知,已经从原来的‘不知道、不需要’,转变成‘知道且需要,但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们嗅到了时机扑面而来的味道。”吴炎坦言,正是长时间脚踏实地、不断沉淀,他们才得以迈过了“双碳”数字化的三座大山:一是懂工业行业,二是懂碳排放业务,三是懂信息技术。
2022年3月,擎工互联创新推出碳计量边缘一体机等一系列产品,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11月,他们迎来了A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由凯辉基金领投、至临资本跟投。
“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此次融资向社会各界发出向碳中和积极迈进的声音,增进‘双碳’赛道从业者的信心,以此汇聚更多力量推动‘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吴炎认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实实在在去做,而且需要更多的人主动站出来,立起绿色标杆才能引领行业发展。
小小碳账本记录点滴低碳行动
践行“双碳”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2022年,倡导推动公众践行低碳行动的各类碳普惠平台、碳账本、碳积分等迅速升温,在各地落地生根。
通过自己的低碳行为不仅可以记录减排量,还能获得积分兑换相应的礼品,激发了公众从身边点滴做起的积极性。
最近,北京101中学学生万炫霆通过学习探索,尝试计算并构建属于自己的低碳账本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2020年9月开始,家住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的万炫霆需要到离家40多公里的学校上学。平时住宿在学校,每周五傍晚回家选择地铁出行。他计算自己3年间坐地铁往返学校和家之间,比父母开车接送竟然减碳达到两吨多。
“我喜欢拉着我的小行李箱,坐两个小时地铁回家,从西北四环到东南五环,相当于贯穿了整个北京的距离,这是一件很酷的事。”万炫霆在摸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的过程中领悟到,从个人角度来看,衣食住行都与碳排放有关,选择低碳的绿色生活,应该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自觉选择。通过建立自己的碳账户,通过日常行为,不断积累碳减排数据,这也是对个人长期坚持环境友好行为的证明,体现的是一种自律和责任。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行动,作为未来一代的青年,我也希望从专业角度,研究公共政策如何鼓励人们参与、如何激励人的正向行为、如何用经济学的原理挖掘人参与的动力等。毕竟,我们这代人必将面向一个复杂的气候变化的世界,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行动去应对。”万炫霆说。
-
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美国碳排放量同比增加1.3%2023-01-12
-
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72亿吨 陕西省63家发电企业积极有序参与全国碳市场2023-01-11
-
2023年第一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491吨 总成交额30.30万元2023-01-11
-
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2023-01-11
-
江西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2023-01-06
-
所有行业都需要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还是只有八大行业?2023-01-06
-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2023-01-06
-
我国将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制度保障体系2023-01-06
-
天津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2023-01-05
-
新型水泥助推建筑业碳排放减少10倍2023-01-05
-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互补关系2023-01-05
-
绿色云计算:帮助企业减少碳足迹2023-01-04
-
关于印发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政办字〔2022〕172】2023-01-04
-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首单跨境碳交易落地2023-01-03
-
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2023-01-03
-
《重庆市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解读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