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以立为先 系统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煤炭报
时间:2022-05-10 13:21:09
热度:1

以立为先 系统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以立为先系统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必须尊重规律,要把供给总量立住,要把新能源立住,要把配套政策体系立住。 汤海林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

以立为先系统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必须尊重规律,要把供给总量立住,要把新能源立住,要把配套政策体系立住。

汤海林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对比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部分地区推进碳达峰“一刀切”的运动式做法进行了纠偏,这反映出随着国内外环境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我国能源安全现状出现新特点,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从能源消费结构失衡向能源供应安全稳定转变。

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特别是自2014年国际石油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来,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成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超过50%,油气消费占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消费占比仅为美国的1/2,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消费占比更低,仅为世界的1/4,美国的1/5.中国这种能源结构既不符合现代能源体系综合均衡的现实要求,也不符合现代经济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针对这一现状,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正式拉开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大幕。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中国碳达峰及碳中和的承诺,正式明确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时间表,全面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在解决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中,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外部的石油供给稳定充沛。如今,地缘政治格局急剧演变,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面临新变化。在外部供给受到约束的条件下,提高本土能源产量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保持能源供给安全稳定、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和集中度成为中国能源产业当前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高本土能源供给能力。

实现国内多元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大业。因成本较高而忽视能源本土供给并削减国内产能的做法,不仅不利于维护中国能源供给安全,也无益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此,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出现转变,形成了“通盘考虑、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

正如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的,“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必须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以立为先。如何“立”?笔者认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有以下关键点必须把握。

首先,要把供给总量立住。要立足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仍然持续增长的能源消费总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来考虑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的关系问题。经历了2021年运动式减碳带来的能源供给波动,煤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肯定。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也就是说,能否减煤,取决于在满足能源消费总量的前提下,非化石能源能否替代煤、能替代多少煤、能有多快速度替代煤,这是一项长期工程。特别是在传统能源转向新能源的初期,对于传统能源的需求可能是净增加的。这需要我们通盘考虑,确保能源安全稳定。

其次,要把新能源立住。保障能源安全并不意味着传统化石能源将会长期显著增长。在坚定“双碳”目标的前提下,中长期的增量能源供给必将倚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在投资规模和装备制造领域都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拥有全球70%的光伏产能和40%的风电产能,但目前新能源的占比仍然很低,面临着风光电不稳定的问题。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在2022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要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比2021年目标提高2.1亿吨),保障电力充足供应;能源结构方面,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12.2%左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25年、2030年、2060年将分别达20%左右、25%左右、80%以上。“立”的目标已经提出,做大新能源增量,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是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破解能源供给矛盾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

最后,要把配套政策体系立住。实现“双碳”目标,关系到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空间的扩展和资源的匹配等多方面,单纯依靠市场化的方式,难以推动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从产业上、金融上乃至宏观上,建立完备的政策体系,形成一个与绿色发展相协调的市场机制。金融方面,金融机构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不能简单对存量煤电产业等采取“断贷”“抽贷”等措施。产业政策方面,对于新兴产业要予以大力发展,争取实现替代效应,但在新能源领域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没有形成之前,需要保有现有的存量传统能源,不能在政策上实行“一刀切”。碳交易方面,减碳发展机制已初步建立,但还需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碳关税、碳排放权的交易都是为绿色发展付出额外成本。这个成本高,则意味着全社会需要承担更大的代价,这必将造成减碳与经济、产业发展失衡。政策落实上,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提出要解决可再生能源项目补贴拖欠问题。截至2021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拖欠累计在4000亿元左右。对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正在进行系统性清查,这个长久以来的拖欠问题有望得到解决。配套支持政策,不仅要在科学完备的体系上立住,还要在落实上立住。

文章来源:中国煤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