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制度建设、工具创新并举 绿色金融跑出“加速度”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2-01-12 14:11:07
热度:1

制度建设、工具创新并举 绿色金融跑出“加速度”:从发布多项绿色金融行业标准,到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从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落地,回顾2021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助推绿色金融驶入“快车道

从发布多项绿色金融行业标准,到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从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落地,回顾2021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助推绿色金融驶入“快车道”,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顶层设计持续完善

2021年,央行提出了“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所谓“三大功能”,主要是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而发挥好这“三大功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即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以及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

2021年,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央行出台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英文版,实现了绿色债券支持范围的“国内统一、国际趋同”;此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正式发布。

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央行于2021年6月修订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量化考核范围扩展至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此外,在金融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央行印发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册(试行)》和《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选择有条件、有意愿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碳核算,并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为金融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和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除了总行层面,央行地方分支机构的部署也持续提速。例如,央行广州分行依托“粤信融”平台,推动广州开发建成绿色融资对接系统,集企业绿色项目申报、推荐、融资需求发布以及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制定印发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实施细则》,明确当前纳入评价范围的绿色金融业务包括境内绿色贷款和境内绿色债券,绿色金融评价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撬动资金进入绿色低碳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撬动资金进入绿色低碳领域。目前,两个工具均已顺利落地。央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了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据介绍,两个工具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均为“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相关领域内的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央行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比例是60%,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支持比例为100%,利率均为1.75%。

为保障精确性,同时发挥政策的引领示范效应,对于碳减排支持工具,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下一步金融监管部门将在传统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对相关产品进一步细化和拓展,如创新发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绿色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此外,随着后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预计将逐步开发出碳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碳金融产品工具。

加强整体协调、有序推进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创新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融资产品,2021年11月末,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1.6万亿元,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2530亿元。

展望2022年,“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仍是央行的重点工作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下一步,金融部门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顶层设计,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二是推动标准研制,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标准。三是强化信息披露,开展金融机构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四是完善激励约束,提升金融系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更好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定价作用,以更加市场化的方法实现碳减排。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