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加快实现新时代绿色转型全面振兴
加快实现新时代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 这是一次注定载入山城历史的重要会议。 2021年12月23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通化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会议报告厅胜利召开。 高志国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通化市第七届委员
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
这是一次注定载入山城历史的重要会议。
2021年12月23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通化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会议报告厅胜利召开。
高志国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通化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勇担新使命阔步新征程为加快实现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这五年
砥砺奋进取得历史性成就
——讲政治、顾大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着眼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通化大地上,谋划实施了“十大行动、百项工程”,形成了系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工作保障机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一个中心、四个跨入、五个突破”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全市上下形成广泛共识,有力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稳运行、保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运用“六办合一”系统化方式抓好经济运行,全市经济克服疫情冲击,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坚持项目带动,实行全员招商,对项目建设闭环管理,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549项,经济社会高质高效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调结构、抓转型,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组建医药和食品产业服务中心,基因重组人白蛋白填补国内空白,修正、东宝、万通、金马等企业进入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名单;启动实施葡萄酒产业、人参产业振兴工程,鸭绿江河谷成为中国冰葡萄酒顶级产区;通钢债务重整创全国最快纪录,企业实现轻装上阵、稳健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万达城市广场建成投入运营,江南现代商贸集聚区和“夜经济”示范区全面升级;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晋升5A级,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独具特色的“康养、冰雪、文化、红色”旅游品牌。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粮食产量达28.4亿斤;以人参、葡萄为重点的农特产业蓬勃发展,产值达372亿元,通化县蓝莓、集安人参和山葡萄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抓改革、促开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常态化开办企业最快3小时办结,实现“零费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达到100%;创建“三一三无”的“通·通办”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举办企业家节,设立企业家日。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累计落地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00项。集桓高速、沈白高铁全线开工,通化机场多航线运营,立体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医药高新区集聚效应凸显,累计发展各类企业1239户;港务区保税物流中心竣工,累计货物吞吐量超过4000万吨;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省级边合区,国家级公路口岸正式通关。深化与台州对口合作,务实开展与长春市和吉林大学对接合作,在产业发展、企业互动、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强基础、提品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高铁生态新城完成规划编制,与高新北区、港务区一体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增至58.5平方公里,为通化新城建设打下了基础。加快精致城市建设,完成江北危桥重建、红旗桥拓宽改造,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佟佳江旅游度假区投入运营。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最美旅游城市、新时代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名城和绿水青山生态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殊荣。
——补短板、强弱项,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累计投入6.68亿元,发展产业扶贫项目598项,全市28077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省级贫困县柳河县摘帽,“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高质量达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启动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5个获得环境治理督查激励的地级城市之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固向好,实现连续6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惠民生、解民忧,百姓福祉日益提升。
坚持实施年度民生计划,制定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2.9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超过102.6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完成市区棚户区改造90.6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391万平方米,为1.2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6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通化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正式成立并完成首批招生。市中心医院晋升三级甲等医院,成功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坚决果断、快速有力处置突发输入性疫情,疫情防控扁平化管理方式、“三主任三护士长制度”“方舱康复医院”等工作经验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的肯定,为中小城市提供借鉴。
——统全局、聚合力,治理效能充分彰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发挥。支持人大依法履职,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加强民营经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强化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启动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扫黑除恶、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显著。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徐振明同志被授予“时代楷模”和“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抓党建、强核心,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深入实施“红色领航新发展行动”,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成为东北唯一列入中组部批准的省(部)级党委(党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累计培训学员7万余人次。在全省率先启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被评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创新实施“1+7”人才战略,在全省率先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统筹实施“千名学子归巢计划”和“万名学子兴企计划”,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1766人。在全省率先成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办公室,细化量化责任清单,推动主体责任落实落细。
惟其艰辛,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五年的成就,夯实了发展基础;五年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五年
坚决扛起新征程新的光荣使命
机遇大于挑战、机遇蕴于挑战。
未来五年,通化市将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力争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走在前列。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扣“两确保一率先”目标,按照“一个中心、四个跨入、五个突破”的发展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续推进“十大行动、百项工程”,构建以“333”工业产业体系、“3+N”服务业产业体系、六大农业龙型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钢铁城升级、擦亮中国医药城名片、提升中国葡萄酒城美誉、打造国际冰雪城优势、铸造红色之城品牌,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加快实现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
——坚持“一个中心”的发展定位,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四个跨入”的发展目标,跨入高铁时代,跨入市区建成区1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0万左右的“双百”中心城市时代,跨入千亿GDP时代,跨入数字智能时代;坚持“五个突破”的发展路径,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在城市能级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在开放窗口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科技创新转化上实现新突破,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为工作保障机制,“十大行动、百项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工作,承载大批项目,系统完备、体系开放,动态调整、滚动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
凝心聚力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实现今后五年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科创动能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城市建设提档升级、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生态环保巩固提升、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主要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
奋力开创通化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坚定不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产业体系,推进“333”工业产业体系、“3+N”服务业产业体系、六大农业龙型经济发展,加快迈上中高端,建设区域产业集聚中心。
支柱产业提品质。医药产业要聚焦“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双核之一的定位,打造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食品产业打特色牌、走品牌路,建设长白山区特色食品产业基地。冶金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百万吨冷轧生产线启动;建设冶金产业园,发展兴钢产业。
优势产业建集群。装备制造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实施产品创新升级,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保持石油装备优势、提升矿山机械制造实力、提高汽车零配件配套能力。化工产业加快传统企业技术升级,推动双龙化工、通化化工等企业实现高端精细清洁化发展。新材料产业发挥纳米活性钙、石墨烯、碳化硅等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求突破。数字信息产业大力推进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云物大智移”智能实践应用中心。新能源产业加快实施抽水蓄能电站、绿电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重点项目。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建新科技等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服务业增质效。旅游产业深度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精心培育高句丽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区域旅游康养中心,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推动冰雪产业示范新城二期、世博村一体化实验区、果松太舞冰雪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冰雪项目加快建设,将通化打造成为吉林省“冰雪新地标”、冰雪产业第三极;建设红色文化陈列室和高句丽文化体验室,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整体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集群。建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产品体系,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农特产业扩容量。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集约高效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力争用五年时间,推动农特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快释放发展动力活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有效投资,强化要素保障,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项目带动。围绕“六新产业”“四新设施”主攻方向,实施石墨产业园、金田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围绕技术改造等领域,实施通钢百万吨特钢升级工程、安宇生物制品基地等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的项目;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实施高铁综合客运枢纽、新城基础设施等一批补齐短板的重点项目。
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民主法治、社会领域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开放合作。持续深化“五个合作”,加强与台州的全方位对口合作,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大湾区的多层次战略合作,推动与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型专业合作,深化与国家林草局等部委的前瞻性共建合作,扩大面向东北亚的国际性开放合作,提高与长春市的对接合作水平。
——坚定不移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加快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着力优化市域空间布局。高标准编制《通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建立和完善“一张蓝图”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构建“一核三带”城乡发展格局。全市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强镇、特产强镇、文旅强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推动通化市、县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市区一体化进程,形成主城区和通化新城、二道江区、快大茂镇“一主三副”中心城市体系,构建东北东部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争当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高质量达标。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提升带富能力。
稳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27亿斤左右。
打牢农民增收基础。加快实施“四乡工程”,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将特色食品产业链从田间地头延伸到超市餐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深入实施乡村建设12个专项行动,纵深推进千村示范,提升县城和乡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坚定不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
以“治”为基础,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常在、让碧水长流、让净土永存。
以“建”为核心,全面提升生态功能。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提升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开展“绿盾行动”,持续推进“十年绿美行动”和森林修复保育,加快浑江流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以“控”为重点,积极实施双碳战略。聚焦“双碳”目标,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以“兴”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实施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林区经济“七大示范基地”,建设全国首个数字化林业产业区。
——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发展灵活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落实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等制度,兜牢民生底线;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落实好人口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
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见效,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特殊教育及民族教育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创建中医三甲医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实施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跳台滑雪训练中心、越野滑雪训练基地等项目。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任务,推进吉林省东南部应急联动中心建设,建强用好“雪亮工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
“345”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 “制造业第一县”推进绿色转型2021-12-24
-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决定2021-12-24
-
全国首部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立法主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立法2021-12-24
-
探路丨广西桂林移动创新绿色赋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2021-12-24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2021-12-24
-
从产业引领转向能源方案 暖通产业攻坚“碳中和”2021-12-24
-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应避免将长期目标短期化2021-12-24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2021-12-23
-
发改委: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12-23
-
发改委: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高水平做好节能工作2021-12-23
-
海尔空气产业攻坚“碳中和” 重塑行业新格局2021-12-23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正式启动2021-12-23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实现“双碳”目标 关键在于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2021-12-23
-
率先迈出 “碳中和”产业步伐2021-12-23
-
五大信披媒体要点集萃丨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迎风口;农业农村部: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2021-12-23
-
雅化集团:抢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机遇 打造百亿锂电材料产业基地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