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六项目落地“解锁”低碳新风尚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1-12-22 08:21:49
热度:1

六项目落地“解锁”低碳新风尚:◆李彦琴翟蓓蓓杨祎然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里的苍鹭为何突然多了起来?校园减碳如何实现垃圾循环利用?这些疑惑都将通过一项实践活动找到答案。 历时4个月,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日前

◆李彦琴翟蓓蓓杨祎然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里的苍鹭为何突然多了起来?校园减碳如何实现垃圾循环利用?这些疑惑都将通过一项实践活动找到答案。

历时4个月,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日前在成都正式收官,获得一、二、三等奖的6个项目正在陆续落地实施。

作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活动的重要一环,“蓉城智碳”活动鼓励公众跳出固有思维,激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创新思考。活动中,各单位、机构以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环境为背景,探索节能减排、新能源应用、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生态环境保护创新方案,用不同的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在评选阶段,共收到参赛方案88份,成都各地累计举办各类主题活动50余场。

50余场实践活动,提升城市碳汇能力

雨后初晴,在徐堰河水源地林盘,碧波荡漾,竹林农田相映成趣。2021“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系列活动正在这里开展。公开招募的志愿者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实地探访川西平原传统林盘的生态环境,参观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修建的人工湿地和生态堆肥等设施,从不同视角对林盘内外的微型气候,以及林盘的发展条件和低碳生态循环形成原因等展开探讨。

“我们将分析整理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的林盘-农业生态观测站数据、林盘居民入户访谈数据,形成调研报告,并将通过多渠道展示公众研究成果。”参与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刘先生欣喜地说。

事实上,在2021“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开展期间,类似的实践活动已举办了超过50场,通过实地探访,发现并践行低碳生活智慧方案 。

如荣获一等奖的“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项目”,邀请成人和孩子共同参与,了解人工湿地、雨水收集系统等低碳循环知识,体验垃圾后端处理操作,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家成为“低碳实践者”。

又如,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的“摸底河流域水环境及鸟类生境调查”项目,不仅在成都市实验小学文苑分校校园内持续推进关注摸底河的宣传,同时带领青少年对沿岸生物群落、鸟类生存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记录。

据悉,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承办,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协办。承办方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各项目的落地实践,希望引领孩子和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城市的碳汇能力。”

参与人数创新高,催生减碳新点子

记者注意到,在入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的6个落地实践项目中,既有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鸟类生境调查等走出去了解、学习绿色低碳知识的实践,也有低碳校园、低碳社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参与人数也屡创新高。

航天小学校启动的“找回走失的‘小手帕’ 航小少年在行动”主题活动,就吸引千余名航小师生参与。活动现场,小学生们通过绘画、印染、刺绣等多种形式为专属的小手帕穿花衣,倡导使用手帕,减少抽取式卫生纸的使用,助力减少碳排放。

而在“碳”秘垃圾的一生绿色低碳研学营里,小学员们化身小小闯关者,根据“大象地图”,开启垃圾堆肥个人闯关赛,通过垃圾分类、厨余粉碎、肥料混合、堆体翻堆等感受厨余垃圾化腐朽为神奇的奥妙。同时, 在绿色营造师的指导下,以矿泉水瓶、棉花、纱布、石头等为原材料,制作简易净水装置,感受城市净水技术的应用。

实践活动也催生出一批减碳新点子。在“双驱动·低碳校园建设与社区实践科普教育项目”中,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减碳工作组的成员们,就贡献了不少校园减碳新招。比如,针对办公室产生的以果皮等为主的厨余垃圾,锦城卫劳动班开展“堆肥花盆工作坊”设计制作,并将花盆投放在校园办公室使用,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的陆续落地实施,成都市关注校园、社区生态环境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