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共享电单车大县域渗透率猛增 “碳达峰、碳中和”下迎来发展机遇

来源:证券日报网
时间:2021-12-03 12:03:01
热度:1

共享电单车大县域渗透率猛增 “碳达峰、碳中和”下迎来发展机遇:在北京,用户可以轻易找到一辆共享单车,却无法轻易找到一辆共享电单车,如果有,那也是一些企业在偷偷违规投放。虽然一线城市对共享电单车说不,但在中国不少县域,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居民主

在北京,用户可以轻易找到一辆共享单车,却无法轻易找到一辆共享电单车,如果有,那也是一些企业在偷偷违规投放。虽然一线城市对共享电单车说不,但在中国不少县域,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居民主流的交通工具,共享电单车也在这里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土壤。

“近两年,在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短途交通领域发生了一些相对深层次的变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副会长、松果出行创始人兼CEO翟光龙12月2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电动自行车凭借非接触、开放空间等特点,成为很多人出行的第一选择,在国外,电动自行车近两年的销售都呈现爆发式增长。”

共享电单车扮演了什么角色?

据12月2日发布的《2021中国大县域共享电单车交通安全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共享电单车在大县域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2018年,大县域城市渗透率只有2.5%,但截至2021年10月,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49.2%。到2021年底,共享电单车运营总量将突破1000万辆。

与共享电单车产业发展、惠及居民相伴的,是政策层面的渐趋包容。2019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明确鼓励发展“共享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编入目录,共享电单车迎来市场机遇。

近两年,随着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出台,昆明、合肥、厦门等城市将共享电单车纳入了统一监管,浙江等省份制定了省级的共享电单车管理法规。“我们的业务模式,是政府、企业、用户共赢。”翟光龙表示,“我们将政府许可作为在城市运营的前置条件,按照监管部门限定的数量投放电单车。”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出行相关产业再度成为风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交通领域降碳有很明晰的方向指引,一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二是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三是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双表示,“有数据显示,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占中国终端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而共享电单车覆盖了低碳型交通工具、低碳出行两个板块,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共享电单车产业如何更好发展,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提出要考虑以下五大问题:“第一,要与国家的交通规划衔接;第二,要与城市发展趋势衔接;第三,要研究中国县域经济的特别;第四,要研究中国人民未来生活方式;第五,研究双碳实现的过程。这五大问题决定了未来两轮车发展的方向。”

在商业模式上具有更持久生命力

“共享电单车有效满足‘点对点’的出行需求。居民自购变社会共享也可以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此外,通过企业管理电单车,安全性更高。”一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当前,共享电单车广泛进入了县域下沉市场,并逐渐成为大县域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在县域下沉市场,用户出行没有像一线城市那样明显的‘潮汐效应’,除早晚高峰外,其他时段用户同样活跃。这就让共享电单车在下沉市场中具有了高流量和高频率消费的特点,在商业模式上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在2020年发布的《共享电单车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共享电单车的每车平均日骑行率大约是同区域内共享单车的5-10倍。此外,电单车的单次使用价格也多为2-3元起步,费用是共享单车的两倍,如果从运营效率来看,投放1辆共享电单车相当于投放超过20辆共享单车。

“松果出行2017年年底创立,过去四年我们就做了一件事,就是聚焦在中国的县域城市,铺设共享电单车。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这个行业以及大的交通体系未来发展什么样的演变,也做了很多思考。”翟光龙认为行业未来将会有三大趋势,“第一,所有的机车和摩托车都应该被两轮电车替代。第二,所有3公里内的出行都应该使用两轮车。第三,所有的两轮车作为纯功能性的交通工具都应该成为基础设施,可以完全社会化共享。”

上述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共享电单车行业目前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是政策大环境总体没松绑(尤其是一线城市),但包括交通运输部在内都认为属地化决策管理是趋势,让地方政府决定是禁还是放开,所以现在也就出现了各个城市情况差别大的局面;其次是电池安全和性能,一方面是共享电单车集中充电需要有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场地,这是硬性规定但也是需要高成本的,另一方面是电池寿命到了之后的回收问题,涉及到环保;最后是交通安全,因为速度比单车快,发生交通事故及伤人的概率就会上升,对企业而言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