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国际观察:行胜于言 应对气候变化需美国作为
国际观察:行胜于言 应对气候变化需美国作为:近期,美西方又开始向中国“甩锅”了,这次瞄准了气候变化问题。在近期举行的国际会议中,美政客“见缝插针”向中方泼脏水。G20罗马峰会结束之际,美方指责中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缺乏承诺”;而在英国格拉
近期,美西方又开始向中国“甩锅”了,这次瞄准了气候变化问题。
在近期举行的国际会议中,美政客“见缝插针”向中方泼脏水。G20罗马峰会结束之际,美方指责中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缺乏承诺”;而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美方又拿所谓中俄领导人未出席会议说事儿。
事实上,中国领导人根本没有缺席这两次峰会,不仅向气候峰会发表书面致辞,还在以视频方式出席G20罗马峰会时重点阐述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拜登为上届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向世界致歉,称该决定让美国在应对气候危机上拖了全世界的“后腿”。他还表示,美国已经制定了“野心勃勃的目标”。但拜登并未坦白的是,他在国内推动的相关法案遇到极大阻碍。据路透社报道,民主党参议员乔·曼钦宣布,他不会支持这项涉及社会支出和气候变化投资的法案。而这一法案对于达成美方提出的减排目标非常关键。
拿着还未通过的法案做宣传,美方无非是又给国际社会画了一张“空头支票”。不过回望美方这些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人们应该早已司空见惯。
英国能源研究机构“碳简报”的分析显示,自1850年以来,美国已经排放超过5090亿吨二氧化碳,在历史排放中占最大份额,约占全球总量的20%,美国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几乎是中国的两倍。数据表明,世界各国的发达程度及财富积累都和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美国很早就已实现工业化,以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为代价,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作为既得利益者,美国理应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相应责任。
可美国是怎么做的呢?把公开承诺当儿戏,“毁约”“退群”成便饭。克林顿政府支持的《京都议定书》被小布什政府以“履行规定的减排义务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为由拒绝;奥巴马政府签署的《巴黎协定》被特朗普政府以带来“苛刻财政和经济负担”为由毁约;拜登在竞选期间就强调美国必须“再次领导”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一上台就立刻要求加入《巴黎协定》。美方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推翻承诺,“美国优先”一以贯之。
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应该做出表率,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可无论是减排承诺、资金支持、技术援助,美国无一例外都没有兑现。发达国家在2009年承诺过的到2020年每年给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实际真正到位的远不及预期。
在此次气候变化大会上,美方承诺将致力于完成其设定的减排目标,即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05年水平削减50%-52%。但是看看美政客的实际操作——在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拜登带了一支由85辆高油耗豪车组成的超长车队出访欧洲,人们不由得为美方的减排承诺捏了把汗。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方一直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并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方更应该同各方一道,以切实行动承担责任,履行承诺。
陈籽
-
祝宝良:2030年碳达峰对经济影响不大 碳中和需充分发挥碳市场作用2021-11-09
-
曹远征:防范煤炭价格大起大落 2028年有望实现碳达峰2021-11-09
-
广汇能源:已完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示范项目(CCUS)首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021-11-08
-
广汇能源首期二氧化碳捕集项目(CCUS)将进入实施阶段2021-11-08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单行本出版2021-11-08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从何处发力?2021-11-08
-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2021-11-08
-
六大汽车集团备战“碳达峰”大考 谁将顺利通关?2021-11-08
-
天风证券:坚定推进绿色金融 用金融力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2021-11-08
-
勇当“碳达峰、碳中和”金融先锋交通银行挂牌广州地区首家“零碳网点”2021-11-08
-
丰田中国徐一鸣:积极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 助力北京冬奥会绿色出行2021-11-08
-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复旦碳价指数”发布2021-11-08
-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2021-11-07
-
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客观规律与战略机遇2021-11-05
-
《中国外商投资指引(2021版)》 发布 新增碳达峰与碳中和有关内容2021-11-05
-
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前每年吸收160万吨二氧化碳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