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国君策略】坚定信心 把握碳中和机遇

来源:陈显顺策略研究
时间:2021-08-06 08:51:08
热度:1

【国君策略】坚定信心 把握碳中和机遇:摘要 政治局会议及时纠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出现的不理性、不科学行为。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后,部分地方出现运动式“减碳”现象,如不考虑当地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供给现状,盲目上马新

摘要

政治局会议及时纠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出现的不理性、不科学行为。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后,部分地方出现运动式“减碳”现象,如不考虑当地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供给现状,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一刀切式关停传统能源项目,对当地能源安全构成威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快上、抢上“两高”项目的现象。上述现象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出现的偏离政策初衷的行为,政治局会议及时纠偏,保证“双碳”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坚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策导向不会改变。先立后破并不是要减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程,而是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各地方各行业差异性,不喊口号、脚踏实地、切实可行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政策对“两高”项目的态度坚决,煤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两高”行业严控新增落后产能的力度不会松懈,相关行业新增供给受限而经济复苏需求增长背景下,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具备产能优势和低碳新产能开发能力的龙头公司受益。

看好能源革命浪潮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机遇。政治局会议还提出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与碳中和直接相关的锂电、光伏、风电、燃料电池、储能等行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才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举措,在“十四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进步节能提效。

资本市场多角度、全方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产业发展需要优秀企业引领,而资本市场将是融资主战场,全面注册制下新兴产业优秀公司加速成长,再融资新规下新能源产业产能扩张明显提速。央行和各级金融机构扮演合理引导资金的角色,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绿色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

ETF基金是居民参与碳中和投资的最好工具。精选基金:易方达碳中和50ETF(516070)。易方达碳中和50ETF(516070)基金助力投资者以较低成本布局“碳中和”。标的指数内地低碳指数(000977)聚焦新能源车电池、光伏、水电,三大行业主题合计占比达88%。标的指数近3年上涨148%,同期沪深300仅上涨44%。自4月15日成立以来,易方达碳中和50ETF(516070)上涨41%,同期沪深300仅上涨2%。

目录

1。 能源革命大时代,中国是实干派

1.1。 实现碳中和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1.2。 中国是碳中和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2。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举措

2.1。 光伏:平价时代到来,装机量进入爆发期

2.2。 锂电:进入TWh时代,自下而上驱动产业新周期

2.3。 储能:政策持续加码,行业风口已现

2.4。 风电: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2.5。 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取得产业化突破

3。 高耗能行业严控新产能是减少碳排放必经之路

3.1。 钢铁:碳中和下低碳冶金的确定性机会

3.2。 电解铝:低碳生产和新需求带来新机遇

3.3。 节能减排:碳排放的源头治理

4。 资本市场助力,多方位补足碳中和资金缺口

4.1。 资本市场引导资金配置,新能源领域直接融资提速

4.1.1。 全面注册制:新兴产业优秀公司加速成长

4.1.2。 再融资新规:新能源产业产能扩张明显提速

4.2。 碳中和主题基金发行加速

4.2.1。 ETF基金:居民参与碳中和投资的最好工具

5。 风险提示

事件: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点评:政策及时纠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出现的不理性、不科学行为。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后,部分地方出现运动式“减碳”现象。如不考虑当地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供给现状,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一刀切式关停传统能源项目,对当地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形式多于实质,口号多于行动,关停“两高”项目的同时上马新的“两高”项目,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快上、抢上“两高”项目的现象。上述现象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出现的偏离政策初衷的行为,政治局会议及时纠偏,保证“双碳”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坚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策导向不会发生改变。先立后破并不是要减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程,而是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各地方各行业差异性,不喊口号、脚踏实地、切实可行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政策对“两高”项目的态度坚决,煤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两高”行业严控新增落后产能的力度不会松懈,相关行业新增供给受限而经济复苏需求增长背景下,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具备产能优势和低碳新产能开发能力的龙头公司受益。

看好能源革命浪潮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机遇。政治局会议还提出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从上游资源到终端消费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尤其是在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具备全球领先优势,高研发投入下不断引领行业发展路线,构筑强技术壁垒。国内新能源车供给品质大幅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知也更加充分,接受度明显提升,政策层面的有效引导也在助推新能源车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1

能源革命大时代,中国是实干派

1.1。 实现碳中和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我国碳减排任务艰巨。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逐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而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对能源的消耗,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衔接上游资源和下游消费需求。从碳排放的节奏看,2000年起中国碳排放量显著增加,而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已经实现工业化,碳排放量反倒出现小幅回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重视度明显提升。

传统高耗能行业和能源大省减排压力大。从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看,传统高耗能行业,如电力、黑色金属冶炼、运输、石油加工和炼焦等行业的碳排放量高于其他行业,且2020年以来保持增长趋势,相关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需求大。从不同城市和地区的碳排放量看,中西部地区整体高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能源大省的减排压力巨大,如河北、河南两省的碳排放量高出北京、上海数倍,且保持增长态势,相关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很大。

1.2。 中国是碳中和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中国的碳排放目标坚定,政策和措施明确。在2020年9月22日举行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四季度以来,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纷至沓来,引发全社会关注。

碳达峰、碳中和进入方案制定阶段,政策酝酿期是最好的投资时点。2021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是“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年,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我们尤为关注能源供销大省的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提出推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热高压外送通道和智能电网建设,以及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发展氢能经济等;河北省提出推进碳汇交易,加快发展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山西省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规模化量产,推动煤矿绿色智能开采,发展新能源储能、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等;陕西省提出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氢能应用示范工程,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四川省提出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发展节能环保、风光水电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云南省提出加快国家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培育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风光水储”一体化,打造“中国铝谷”和“世界光伏之都”。

2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举措

碳中和将推动能源革命进入大时代。与碳中和直接相关的光伏、新能源电池、风电、燃料电池、储能等行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而已有较大体量的水电,年装机量稳定增长的核电等清洁能源领域也将受益友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只有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才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举措。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0年会”上表示,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是挑战更是机遇,将带来新产业、新增长点、新投资,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为此,在“十四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来节能提效。

2.1。 光伏:平价时代到来,装机量进入爆发期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首次明确风电、太阳能“碳达峰”贡献度: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用2030 年装机1200GW倒推,目前装机量已经达到440GW,因此未来10年年均风电光伏装机约75GW。我们认为1200GW应是底线目标最终实际装机大概率能够超过底线目标。根据IEARenewables 2020的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5%,而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占比将达到60%。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乐观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规模是90GW。

2.2。 锂电:进入TWh时代,自下而上驱动产业新周期

锂电池出货量将进入TWh时代。2020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博士表示,全球绿色复苏正在带来一轮巨大的产业机遇,一是新能源汽车已经迎来市场井喷,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撬动储能高速增长,三是智能电动化应用正在多领域渗透,预计未来五年锂电池出货量将进入TWh时代。

2020年成为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景气周期的元年,需求、供给、政策,三方合力共振。1)需求端,消费者认知经过多年培养开始成熟。首辆车选购新能源车不再有心理障碍,与燃油车平价且使用成本更低的新能源车成为部分消费者首选,上一轮由政策自上而下推动的供给低质放量,并不被消费者认可,此轮行情是由消费者自下而上推动的更健康的行业景气周期。2)供给端,供给质量大幅改善。造车新势力深谙国内消费者消费偏好,一改传统新能源车小型低品质的印象,蔚来、小鹏、威马等车企纷纷以中高端SUV入局,获取稳定现金流后迅速推出轿车车型,与特斯拉model3直面竞争,内饰质感的提升只是表象,先进车机系统和智能驾驶的应用明显改善了消费者对新能车仅仅是动力系统升级的印象,逐步让消费者对新时代智能化汽车有所认知,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学习特斯拉弱化硬件,布局服务收费的新商业模式,长城、长安、吉利、北汽等传统车企在电气化、智能化领域的笃定布局也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无限遐想,行业估值体系重构。3)政策端,有效引导供需两端。一线城市限购政策是新能源车加速渗透的有力推手,大城市群战略下,核心一线城市人口增长趋势不变,更体现为人口质量的提升,持续人口流入对绿牌车的需求强劲;补贴政策愈发科学有效,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补贴方式从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式,推动新能源车电池技术升级和换电模式发展。

2.3。 储能:政策持续加码,行业风口已现

储能行业将迎来一场国际竞赛。美国能源部提出一项名为能源存储大挑战(ESGC)的综合计划,旨在加快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的开发利用和商业推广,通过美国创新、美国创造、世界部署的战略目标,保持美国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2020年1月27日特斯拉发布2020年Q4季度及全年业绩,在市场关注新发布的豪华轿车新款model s时,我们也发现在储能领域,特斯拉取得了大幅增长。特斯拉2020全年营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业务261.84亿美元,占比83.0%,能源光伏发电及储能业务总营收19.94亿美元,占比6.32%,其中电池储能总装机量超过3GWh,同比大增83%。

碳中和背景下储能发展有其紧迫性。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此向对应的弃风弃电现象也很显著,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困难,能源的存储和跨境输送问题非常严峻。近年来,我国弃风弃电现象有所好转,全国整体风电弃风率已经从2014年的8.5%降到了2019年的4%,但从结构看,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弃风率仍然比较高。我国也存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灵活的问题,这也需要通过储能的方式加以缓解。

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有望持续加码。2020年1月18日,青海省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对“新能源+储能” 、“水电+新能源+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10元运营补贴,如果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使用本省产储能电池60%以上的项目,在上述补贴基础上,再增加每千瓦时0.05元补贴。2020年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能源局会同工信厅督促各市场主体,通过配套储能设施、可调节负荷、自备机组参与调峰、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措施,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储能项目等在接受电网统一调度运行管理下所发电量、风电供暖项目所用电量,全部认定为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

2.4。 风电: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在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风电同光伏一样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风电在我国的产业化发展早于光伏,且我国风电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量明显提升,2020年新增风电装机7167万千瓦,内蒙古、新疆、河北、山东、山西、甘肃、宁夏、江苏、河南等地是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份,2020年1到12月的装机量均超过1000万千瓦。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提出2020年风电实现与煤电平价上网的目标要求,有利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定价和平价上网推动风电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2019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对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上网电价做了完善。陆上风电领域,新核准的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全部通过竞争方式确定,不得高于项目所在资源区指导价;分布式市场化交易的分散式风电上网电价由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协商形成,不享受国家补贴;2018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海上风电方面,将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改为指导价,新核准海上风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确定上网电价;对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核准时的上网电价;2022年及以后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并网年份的指导价。

2020年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和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从发电装机容量看,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同比增长9.5%,而风电同比增速高达34.6%,装机量从20915万千瓦增长到28153万千瓦;从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看,风电的增速更为显著,五大发电方式共计同比增长81.8%,而风电增速为178.7%,从2572万千瓦增长到7167万千瓦。

风电的投资建设节奏明显快于其他发电方式从电源工程投资完成情况看,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四类发电方式共计5244亿元,同比增速29.2%,其中风电同比增速达到70.6%,火电、核电同比下滑。

2.5。 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取得产业化突破

政策层面明确燃料电池发展重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燃料电池方面重点强调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健全氢燃料制储运、加注等标准体系。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

我国燃料电池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在部分核心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燃料电池功率密度、冷启动温度、寿命、最高效率等指标都有大幅改善,石墨板电堆寿命从2015年的3000h增长到2020年的12000h,增长3倍,功率密度增长47%,金属板电堆的寿命增长了67%,功率增长了50%。国产燃料电池产业链已经基本建立,系统集成能力大幅增强,参考过去十年锂电池成本的下降趋势,预计未来十年燃料电池成本下降80%以上。

随着行业从技术研发向产业化的转化,燃料电池行业开始产生各个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3

高耗能行业严控新产能是减少碳排放必经之路

碳中和对传统周期行业的影响类似一轮供给侧改革。“30·60”目标和能耗总量、强度“双控”政策下多地纷纷出台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高耗能产业的新上项目审批,过剩产能化解,能耗总量控制,节能技术应用,高耗能企业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等政策逐步落地。钢铁、电力、电解铝、煤炭开采等高耗能行业供给端的产能增量受限,行业整合有望加速,优质产能加速向龙头企业集中,龙头企业对产品价格的掌控能力提升。经历2020年宏观经济波动,传统行业整体库存水平低位,在下游需求复苏力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上游原材料需求的价格弹性增强,由于短时间内部分行业新增产能限制,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周期被拉长,构成涨价驱动下的高耗能行业龙头公司投资机会。

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需要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2016年以来不断加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化解了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限制了产能无序扩张,优化了行业格局。2018年以来部分高耗能行业出现产能反弹,尤其是部分能耗大省出现能耗指标不达标的现象。我国焦炭、电解铝、粗钢、钢材产能在2016年达到产能高点,随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能持续回落,而2018-2019两年产能明显反弹,尤其是粗钢产能已接近2016年高点,电解铝产能连创新高。

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对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耗能大省的管控措施有望持续加码。我们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看当前高耗能行业碳减排的严峻形势。“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能耗总量、单位GDP能耗强度均未完成控制目标。从单位GDP能耗看,内蒙古自治区单位能耗2017年以来快速升高,2019年高位回落但仍处高位,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单位电耗指标有一定前瞻性,也出现明显提升。中央对“十四五”时期双控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耗能大省的管控措施有望持续加码。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出台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水泥、钢铁等8个行业的差别电价措施,从2021年2月10日起,限制类加征0.1元/度,淘汰类加征0.3元/度。同时,要求拥有自备电厂的厂家按自发自用电量缴纳0.01元/千瓦时的政策性交叉补贴。2021年二季度起,自治区工信部门根据政策,甄别当年列入落后产能的淘汰、限制类企业(设备)名单,电网根据名单收取加价电费。

经济复苏节奏加快,工业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各地减排压力加大。内蒙古限电政策并非个例,浙江省也出现推动能耗双控和减煤过程中局部限电的情况。按照浙江省出台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方案,到2020年,浙江煤炭消费总量要比2015年下降5%以上、控制在1.31亿吨以内;在各市平衡基础上,累计腾出用能空间600万吨标准煤以上。在各地纷纷出台2021年碳中和相关计划措施的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加快,疫苗接种率的上升也提高了市场对未来经济需求的预期,新一轮补库存行情已经拉开序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疫情之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也达到疫情前水平。一方面经济复苏加大能源消耗量,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下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这将考验政策制定的灵活性,同时也将产生结构性投资机会。

3.1。 钢铁:碳中和下低碳冶金的确定性机会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空间巨大。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规划下,钢铁行业是高耗能行业中节能减排的重点。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0.53亿吨,同比增长5.2%,而全球粗钢产量为18.64亿吨,同比下降0.9%,我国占比达56.5%。从月度数据看,我国粗钢产量及全球占比均呈趋势抬升态势,从钢铁行业单位能耗看,2020年同比下降1.18%,相较产量增速,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

十四五期间我国电炉法占比有望翻倍。粗钢是钢铁行业的核心生产环节,目前粗钢生产工艺主要有三种,高炉-转炉法、直接还原铁-电弧炉法和利用废钢的电弧炉冶炼法。不同技术工艺的能源消耗结构不同,高炉-转炉法工艺消耗大量煤炭资源,而后两种技术路线的煤炭消耗量远小于高炉-转炉法,其中基于废钢的电弧炉工艺主要消耗电力能源。根据国际钢铁协会数据,我国电炉法占粗钢生产的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电炉法炼钢产量为1.03亿吨,占比为10.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8%,更显著低于美国70%、伊朗90%的占比。2019年,工信部印发《关于引导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十四五”发展期间,全国钢铁工业废钢比要达到30%,电炉钢比例要提升至20%。

自上而下推动行业压产减碳,行业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2021年1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钢铁压减产量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和项目备案的指导意见。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的下降。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从四个方面促进钢铁产量的压减:1)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钢铁冶炼项目需要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的政策,对违法违规新增的冶炼产能行为将加大查处力度,强化负面预警。2)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根据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工信部和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和项目备案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指导巩固钢铁去产能的工作成效。3)推进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推动提高行业集中度。4)坚决压缩钢铁产量。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下降。

电炉炼钢占比提升,将带动废钢、石墨电极需求量大增。在市场密切关注钢铁价格的同时,废钢价格已经悄然大幅上涨,2020年3月以来国内废钢价格涨幅逾800元,从2500元/吨涨至3300元/吨,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废钢的涨价一方面源于铁矿石价格大涨增加钢厂原材料成本,出现电炉炼钢利润反超高炉炼钢的现象,钢厂废钢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国内废钢供应增量缓慢,海外进口量极少,造成废钢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另一方面从长期角度看,高炉炼钢吨钢碳排放量是电炉炼钢的两倍多,在碳中和政策趋严下,电炉钢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带动废钢需求。按照上述逻辑,我国亟需完善废钢的循环利用体系,同时适度增加废钢进口量。

废钢进口政策破冰,进口量有望大增。2020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根据2020年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再生钢铁原料》(GB/T 39733-2020)国家标准,自2021年1月1日起,合标再生钢铁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这对推动国外铁素资源进口、增加钢铁企业有效选项,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炉钢占比的提升也将直接带动石墨电极的需求量,当前石墨电极处于涨价初期。2021年以来多家石墨电极企业宣布涨价,但相较2017年的大幅上涨行情,目前各主要厂家涨价并不明显。国内石墨电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方大炭素多个品种同步小幅提价,普遍提价金额在1000元,普通功率石墨电极(500mm)提价1500元。电炉钢对石墨电极的需求提升,带动石墨电极涨价,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石墨电极上游的原油、沥青、针状焦等材料也有涨价情况,作为中游环节的石墨电极能否实现利润弹性的放大,还需要看上下游价格形势。全年来看,综合考虑供给、需求和库存情况预计钢铁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且有望持续高价位运行,利好石墨电极企业利润提升。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考虑石墨电极当前产能情况,因为在过往几年,石墨电极产能大幅提升,在碳中和等环保政策下,部分中小企业将退出,行业格局有望优化。

3.2。 电解铝:低碳生产和新需求带来新机遇

碳中和将给传统周期行业格局构成深刻影响。铝行业生产流程包括矿石开采、氧化铝生产、电解铝生产、铝材加工等环节,电解铝环节的能源消耗占整个流程能源消耗的76%,使用火电生产1吨电解铝约排放二氧化碳11.2吨。2019年,我国火电产电解铝碳排放量约3.5亿吨,占我国当年碳排放总量的3.6%,而目前我国电解铝生产中火电能源供应占比86%,行业减排压力大,能源供应的清洁化转型是发展重点。扶持再生铝产业发展,完善废铝回收相关制度也是推动行业减碳和循环发展的可行路径。

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推动产业向清洁能源地区集中。铝具备质量轻、强度大、可无限循环利用等特征,是汽车轻量化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替代材料,铝的生产过程减排越来越被关注。2021年2月4日,阿联酋环球铝业公司宣布向宝马集团供应由太阳能生产的铝,而通过使用该公司的太阳能铝,将为宝马集团每年减少22.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纷纷加强碳减排力度的背景下,铝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尤为重要,我国具备水电产能优势的铝企竞争能力有望提升,在国家设置电解铝产能总量目标的情况下水电铝的产能成为稀缺资源。

水电铝可有效消纳西南地区弃水电量,实现能源循环利用。国家发改委为优化电解铝行业产业布局,推动电解铝产能有序向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转移,实现绿色发展,支持云南省做优做强水电铝材一体化产业链,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云南省开展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弃水电量消纳试点的批复》。云南省为有效消纳水电弃水电量,将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打好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牌,推进水电铝材一体化发展,云南省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实施优价满发推动水电铝加工一体化发展专项用电方案的通知》、《云南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弃水电量消纳试点实施方案》。

从铝的需求分布看,新能源车和光伏将是重要增长点。建筑用铝占比达34%,结构上从铝合金门窗,到装配式建筑,全铝定制家具(铝橱柜等),建筑幕墙;交通用铝占比16%,轻量化更为迫切的新能源车放量将极大拉动铝消费增长;电力用铝占比约14%,包括电力、电缆等,光伏行业用铝相当可观,我们测算2020年电力用铝约496万吨,其中光伏80万吨,较2019年分别增长57/42万吨。在原铝进口量激增的情况下,预测2020年原铝进口可能达到罕见的百万吨量级。

汽车行业轻量化趋势下,单车用铝量不断提升,新能源车销量大增将明显带动铝的需求。按照国际铝协发布的《中国汽车工业用铝量评估报告(2016—2030)》的测算,中国汽车行业的用铝量将从2018年的38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91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8.9%。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全球销量有望从2020年的324万辆增长到450万辆以上,对应动力电池出口量有望从2020年的193GWH增长到2021年的287GWH。国内看,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中汽协预计,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将保持高增长趋势,销量同比增长40%达到180万辆。按照当前新能源车单车用铝量约0.25吨/车计算,2021年新能源汽车对应的铝消耗量为45万吨,占2021年电解铝预期产能4000万吨的1.13%。展望2025年,按照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0%计算,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约550万辆,对应铝需求量137.5万吨,按照电解铝4400万吨的产能天花板计算,占比达到3.13%(未考虑单车用铝量的提升)。

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超过50%。按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测,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汽车产销年规模分别为3200万辆、3800万辆、4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则分别为20%、40%、50%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占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这意味着2030年、2035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1520万辆、2000万辆,对应的铝需求量为380万吨、500万吨,占比达到8.64%、11.36%。

光伏平价上网加速行业装机量爆发式增长。截至2019年,中国光伏的新增装机量、累计装机量、多晶硅产量、组件产量已分别连续7年、5年、9年和13年位居全球第一,以上纪录2021年将会继续保持。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乐观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规模90GW,未来五年新增总装机量在350GW到450GW之间,超过当前装机量总和。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统计,2010年至2019年,全球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分别下降了82%、47%、39%和29%,未来发电成本仍将继续下降。

国内光伏行业进入大规模装机落地阶段,光伏用铝增长值得期待。光伏装机量的提升直接带来光伏用铝合金边框、支架等型材和铝电缆需求大增。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研究,到2026年太阳能光伏支架系统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超过99亿美元增长到160亿美元以上,增长62%。按1GW装机约2万吨铝材需求测算,预计整个十四五期间,光伏装机带来的铝需求增量有望达到900万吨,年均新增铝需求量为180万吨,占当年电解铝产能的4.09%。

3.3。 节能减排:碳排放的源头治理

碳中和将成为未来数年环保政策的主要方向,垃圾焚烧新能源和再生油将会受益。1)对于环保行业来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有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2)环保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将在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未来预计垃圾焚烧作为生物质能利用作为重要的手段,将会在财政部电价补贴之外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同时废油脂回收生产的再生柴油也有望大幅增加在国内的应用场景。

交通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对于航空、公路运输等交通部门,生物燃料、氢燃料等相关能源的使用可以降低这些部门的碳排放。我们认为,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中国生物柴油和生物航油需求将逐渐出现,带动中国生物质再生油市场开放。生活垃圾焚烧为生物质能源的重要部分,将在碳减排中发挥自身的作用。生活垃圾发电对标煤节约的二氧化碳量,减去垃圾焚烧本身产生的二氧化碳之后,仍然有显著的碳减排量。

生物质发电补贴有望增加。生物质发电建设规模持续增加,项目建设运行保持较高水平,技术及装备制造水平持续提升,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对各地加快处理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于2020年9月16日联合印发了《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推动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补贴机制,落实生物质发电支持政策。

4

资本市场助力,多方位补足碳中和资金缺口

我国资本市场多角度、全方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不仅政府政策大力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资本市场亦有作为。从金融角度,央行和各级金融机构扮演资金合理引导的角色,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探索以碳普惠等自愿减排产品为切入点推动达成碳中和。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绿色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但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测算,与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的资金需求3.1万亿-3.6万亿元相比,当前每年的资金缺口超过2.5万亿元,这部分资金缺口需要资本市场多方位的进一步助力。

4.1。 资本市场引导资金配置,新能源领域直接融资提速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力,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效率的提升,将有效推动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扩张、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整合都离不开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这也是资本市场助力国家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所在。

4.1.1。 全面注册制:新兴产业优秀公司加速成长

直接融资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注册制有效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效率,新股发行常态化下,越来越多硬科技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融得资金,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趋严的信息披露和退市规则下,资本市场的定价有效性提升,疏通和加快了注册制下质差公司的退出流程,也对投资者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闸以来,共计上市282家公司,当前总市值为7.86万亿元(截止2021年5月28日)。从行业分布看,科创板公司的科创特征明显,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专用设备、半导体、化学制品均有20家以上公司,电源设备和环保工程及服务共计20家公司;从行业总市值看,半导体、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行业市值规模较大,同时公司家数也居多。

清洁能源和环保类公司上市节奏加快科创板重点支持的六大行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相关的公司也在注册制浪潮下加速上市节奏,目前已有15家相关行业公司完成发行上市,另有17家公司处于流程推进之中,其中不乏长远锂科、精进电动、电气风电等市场关注度高的行业头部公司。注册制改革当前处于稳妥推进阶段,创业板全面注册制发行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创业板已受理未发行的公司中有24家与清洁能源或节能环保相关。预计在碳中和计划摆上日程,相关配套政策有望陆续出台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也将从直接融资角度助力更多相关企业上市。

4.1.2。 再融资新规:新能源产业产能扩张明显提速

2020年2月14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优化主板、创业板再融资系列配套政策(再融资新规)。比较重要的亮点包括把发行对象数量增加至35名,增发股份占总股本比例从20%提升至30%,发行定价折扣从9折下调为8折,战略投资者锁定期由36个月缩短至18个月,询价投资者锁定期由12个月缩短至6个月,批文有效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整体而言,再融资新规更加灵活宽泛,有利于活跃再融资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2020年3月20日,证监会对新规做了补充说明,对再融资过程中的战略投资者给出明确定义。指出战略投资者应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国际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资源,显著增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带动上市公司的产业技术升级,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国际国内领先的市场、渠道、品牌等战略性资源,大幅促进上市公司市场拓展,推动实现上市公司销售业绩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还需要遵循相应决策程序。

再融资政策的调整明显活跃了再融资市场。2020年全年再融资市场发行规模明显回升,合计有390家公司发布增发预案,募集金额超过9100亿元,相较2019年的发行家数和募资金额均有显著提升。2020年的发行情况相较2016年高点仍有较大空间,预计再融资市场将稳步增长,与IPO发行形成有效互补,共同发挥为优质企业提供融资的功能,同时再融资市场也将更加理性化、专业化,对投资参与者投资鉴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浪潮下,行业龙头公司的资金需求庞大,需要便捷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于2018年登陆创业板,截止2021年1月8日股价高点,期间涨幅超十五倍。从融资角度看,宁德时代IPO融资140.6亿元,2020年增发融资242.24亿元,合计融资382.84亿元,而通过梳理宁德时代上市以来的投产计划发现,公司投产计划总规模近1500亿元,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占比仍较小。

产业发展需要优秀企业引领,而资本市场将是融资主战场。综合看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两家龙头公司近年来的投产规划,2019年来的投产规划明显加速。这也反映出锂电和光伏产业迎来新一轮景气向上大周期,于此相对应的是龙头企业加速投资占得产业发展先机,加码前瞻技术研发,保持核心技术领先性的同时继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中国制造的实力已经充分彰显,中国创造的实力开始走向世界,在能源革命大时代中,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只是两家较有代表性的企业,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还需要几十、几百、上千家优秀企业,而资本市场将成为其融资的主战场。“融资-产业发展-市值增长-融资-产业发展”的链条将在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速高于中国。2020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319万辆,同比增长44%,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36.3GWH,同比增长18%,而同期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约128.3万辆,同比增长9%,动力电池装机量62.85GWH,仅小幅提升1%。欧洲新能源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强力推动了国际动力电池供应商的产能扩张,LG化学、松下、三星SDI、SKI、Northvolt等国际巨头竞争力提升,其中LG化学、SKI装机量排名相较2019年有显著提升,动力电池新星Northvolt作为欧洲的“宁德时代”也在加速扩张,公司自2017年8月以来投产规划达471.88亿元。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二的LG化学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与宁德时代的装机量差距收窄。LG化学将其电池业务(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消费电子小型电池等)独立运作,于2020年12月1日成立LG新能源,LG化学持股70%-80%,并启动LG新能源的IPO程序,计划募资约1185亿元人民币用以扩产和技术研发。按照公司规划,2023年LG新能源产能将扩大至260GWH,原料供应上与SQM签署了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供货协议,从2021年至2029年合计采购5.5万吨。在2020年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有六席,合计份额为41.1%,但日韩企业的实力不容小觑,韩国三家企业占有率已达31.7%。

4.2。 碳中和主题基金发行加速

除IPO、再融资之外,资本市场对于碳中和的助力也全方位体现在低碳主题公募基金以及绿色债券、绿色信托发行上。

从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上来看,2020年发行减缓主要受到疫情冲击,预计2021年发行规模将超过2019年。2016-2020年我国每年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均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2019年发行规模达到2956.42亿元,当年同比增长33.86%,而2020年发行规模为2201.61亿元,同比反而下滑25.53%,主要受到疫情因素的冲击,部分项目未开工所致。具体拆分到月份数据来看,2020年下半年绿色债券的发行额度基本回归正常单月150-200亿左右,2021年开年来绿色债券的发行额单月同比均维持增长25%左右,随着碳中和政策的逐步加码,预计2021年的绿色债券发行额度将超越2019年创出历史新高。

绿色信托同样也是资本市场对于碳中和支持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规模正不断扩容。绿色信托是指信托公司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活动,通过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产品及受托服务。从中国信托行业协会社会责任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来看,2013-2019年绿色信托规模由468.83亿元上升至3354.6亿元,其中2019年规模由1326.23亿元上升至3354.6亿元,同比增幅为152.94%,而从项目数量的角度来看,绿色信托存续项目数量由2013年的246个增长至2019年末的832个,其中2019年同比增长101.45%,数据上的高增长体现出了绿色信托行业的迅猛发展。

从碳中和主题的相关基金发行来看,2015年是环保类基金成立的第一个高峰,2020年低碳主题基金再度获得市场认可。本报告对于当前市场上包含有低碳、环保等表述的基金进行梳理,从近年来的该类型基金的发行规模来看,2014-2015年是环保类主题基金成立的第一个高峰,低碳主题基金发行份额达到255亿份,随后随着A股市场行情的调整,基金市场热度下滑,低碳主题类基金发行额度同步出现下滑,直至2020年重新攀升至156.34亿份,随着后续碳中和行情的持续演绎,预计低碳主题类的基金发行额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放大。

4.2.1。 ETF基金:居民参与碳中和投资的最好工具

精选基金:易方达碳中和50ETF(516070)

易方达碳中和50ETF(516070)标的指数内地低碳指数(000977)聚焦新能源车电池、光伏、水电,三大行业主题合计占比达88%。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9%,其中动力电池巨头、光伏“一哥”、水电龙头三大权重股占比43%,集中度较高。标的指数内地低碳近3年上涨148%,同期沪深300仅上涨44%。自4月15日成立以来,易方达碳中和50ETF(516070)上涨41%,同期沪深300仅上涨2%。

“碳中和”大潮已经来临,其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困难挑战固然有,但这也是实现再一次产业升级的巨大机遇。易方达碳中和50ETF(516070),管理费+托管费每年仅0.2%,约为同类费率的三分之一,助力投资者以较低成本布局“碳中和”。

5

风险提示

环保相关政策不达市场预期的风险;部分中西部地区财政收支紧张的风险;环保相关技术研发不达预期的风险。

文章来源:陈显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