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的运行需要哪些硬件系统?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
千亿蓝海开启 全国碳市场启动进入倒计时
千亿蓝海开启 全国碳市场启动进入倒计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启动步入倒计时。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获悉,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预分配配额将于近期正式发放,届时,全国各省级生态环境厅核对企业配额发放数量,将配额分别发放至本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启动步入倒计时。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获悉,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预分配配额将于近期正式发放,届时,全国各省级生态环境厅核对企业配额发放数量,将配额分别发放至本省(市)重点排放单位登记账户。“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透露,目前全国碳市场已完成交易系统、注册登记系统、数据报送系统等支撑系统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配额分配、系统测试等相关工作,6月底前将正式启动上线交易。
市场建设进入“备战冲刺期”
“根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要求,4月30日前企业要完成202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填报,6月30日前省级部门要完成核查工作,9月30日前省级部门要完成配额核对工作,企业将于12月31日前完成配额的清缴履约。”刘杰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总体架构正逐渐明朗。
从系统架构来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为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统一市场和统一价格,交易系统按照‘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交易开展的公平高效、市场监管的全面深入、主体参与的方便快捷’的总体考虑开展设计建设。”刘杰表示,交易系统是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平台,汇集所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指令,统一配对成交。交易系统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连接,由注册登记系统日终根据交易系统提供的成交结果办理配额和资金的清算交收。重点排放单位及其他交易主体通过交易客户端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在交易机制方面,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根据调节经济运行、稳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要,可以以拍卖等方式向重点排放单位有偿分配碳排放权,或者组织购买重点排放单位、其他自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单位依法取得的碳排放权。“目前,交易所已建立涨跌幅限制、最大持有量限制、大户报告、风险警示、异常交易监控、风险准备金等风险防控制度,加强碳交易风险管理。”刘杰透露。
作为碳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数据质量核查成为制度设计的关键所在。“我国企业由于发展程度、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良莠不齐,因而对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存档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数据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我们正在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温室气体排放MRV体系为前提来保障碳市场的建设。”刘杰指出,科学完善的MRV体系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运营的基本要素,可以为碳交易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提供数据支撑,为配额分配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有效支撑企业的碳资产管理。
对于碳市场制度建设,刘杰建议,未来期待能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以及引进更多投资者,适当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建议配额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统一,避免市场割裂和分散设置导致的低效运行,发挥自愿减排市场和配额市场协同效应,实现全国碳市场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碳金融衍生品探索步稳蹄疾
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速,以碳远期、碳期货为代表的碳金融衍生品的探索也正稳步展开。
从各地试点碳市场来看,上海、北京、深圳、湖北、广东等多地碳交易所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做出了较多探索,其中碳交易类的包括借碳、托管、碳债券、碳远期、场外期权交易、场外掉期交易、担保型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远期合约等;碳融资类的包括碳基金、碳配额和CCER质押、碳配额回购融资、碳配额卖出回购、跨境碳资产回购等。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后,未来会根据碳市场的发展阶段逐步建设碳金融,待市场与政策条件成熟后,再发展各类金融产品。”刘杰表示,碳金融衍生品中的碳远期、碳期货对碳现货市场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2016年上海、广州以及湖北碳市场上线了碳配额远期交易,其中,上海环交所推出的碳配额远期产品为标准化协议,采取线上交易,并且采用了由上海清算所进行中央对手清算的方式,其形式和功能已经十分接近期货,能够有效地帮助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出碳价格信号。
“截至2020年底,上海碳配额远期累计成交量达到433万吨,并且几乎每年都有稳定增长,待全国碳配额运行平稳后,我们将加快全国碳配额远期研究,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择时上线交易。”刘杰表示,未来将以全国碳配额为基础,研究全国碳配额指数,为争取成为全国碳定价中心打基础。
在碳期货方面,格林大华期货公司研究员纪晓云认为,碳期货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以欧盟碳期货交易量是现货的30倍的标准测算,我国碳期货交易量可能达到4000亿吨左右,以当前试点碳市场平均50元/吨的价格测算,碳期货年交易额将达到20万亿元,体量上与橡胶、铁矿石、铜等品种大致相当。预计在全国碳市场开始交易、碳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碳期货上市的市场基础将逐步完备。
刘杰建议,在符合政策和金融安全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化,对现货、衍生品和期货等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碳市场。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千亿蓝海市场开启
“全国统一碳市场将带来千亿级市场规模,多个参与主体或能获益。”东方证券新能源分析师卢日鑫认为,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超过100亿吨/年,以2025年纳入碳交易市场比重30-40%测算,未来中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规模将在30亿吨以上,与欧盟总排放量水平相当。基于中国碳论坛及ICF国际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2020中国碳价调查》的研究结果,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碳价预计将稳定上升至71元/吨,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将达到2840亿元。“随着活跃程度的提升以及碳价的稳定,高交易活跃度将直接拉动交易所业务量的增长,参与控股交易所的企业将获得收益。”卢日鑫称。
他指出,新能源及碳资产管理获得增长点,碳核查机构也将实现业务大幅增长。以5%的抵消配额的上限测算,目前CCER项目年减排量的缺口在1.5亿吨左右,参与开发CCER的新能源企业及碳资产开发管理企业将获利。以15元/吨的CCER价格估算,风电、光伏及生物质单位发电毛利润将增厚4.8%、2.5%和6.4%,生物质最为显著。此外,企业履约需通过自身碳盘查及第三方机构碳核查进行排放量审核,企业自身进行碳盘查的工作费用在12万至18万元/次。据北京财政局公布的碳核查招标公告,单次碳核查费用在3万元/次左右。全国碳市场初期拟纳入1万家企业,预计业务规模将达到20亿元。
广发证券研报认为,从短期来看,约50%碳排放由电力和热力生产部门贡献,加上碳市场的潜在催化效应,建议关注火电板块;制造业与建筑业碳排放贡献占比近30%,建议关注钢铁、电解铝板块;此外,关注全面受益的节能环保板块。从中长期来看,建议关注能源替代“中国优势”链,如光伏产业链、锂电产业链及输配侧技术迭代(储能)。
-
专家建言碳市场金融化:要充分考虑风险与影响2021-05-16
-
专家建言碳市场金融化:要充分考虑风险与影响2021-05-16
-
欧洲碳市场有哪些经验?2021-05-16
-
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将开展2021-05-16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按照金融市场规律建设碳市场2021-05-15
-
周小川:建立碳市场需要回答的若干问题2021-05-14
-
全国碳市场开市在即 碳的价格如何定?2021-05-14
-
碳排放权与排污权的关系2021-05-11
-
兵团团场有碳排放权吗2021-05-10
-
如何才能获得碳排放权2021-05-10
-
碳排放权交易概念股有哪些2021-05-10
-
深圳碳市场启动以来 减排量超640万吨2021-05-08
-
北京开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了吗?2021-05-07
-
专访上海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将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2021-04-29
-
专家呼吁:碳市场要“大”“小”共抓 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2021-04-28
-
南财快评:积极推动形成大湾区碳市场 为全国跨区域碳市场提供经验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