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三个支柱行业纳入碳市场,各方准备好了吗?

来源:中国环境报社
时间:2024-10-21 17:02:41
热度:

三个支柱行业纳入碳市场,各方准备好了吗?: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这标志着碳市场扩容正式落地。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何意义?为何选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这标志着碳市场扩容正式落地。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何意义?为何选择这三个行业?企业该如何应对碳市场的扩容?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涛。

中国环境报: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何重要意义?为何选择钢铁、水泥、电解铝这三个行业?

杜涛:钢铁、水泥、电解铝这三个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2023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产量分别约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4%、50%、59%,凸显了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它们又都是高能耗行业,产量大也意味着能耗总量高、碳排放总量大。因此,这些行业也是我国碳减排工作的重点对象。其中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水泥行业约占9%,电解铝行业约占5%。把这些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可以将市场化手段与政府监管结合起来,对其碳排放情况进行实质性的监管和考核,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这是此次碳市场扩容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通过价格机制来推动碳减排的管理手段。企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后,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力等,碳市场价格调节机制能够倒逼企业碳减排积极性,使其主动采取减排措施,获取利润空间。

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经济压力,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还持观望态度。碳市场扩容后,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因为企业会发现,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就要投入更多资金去购买碳配额。可见,碳市场扩容会促进企业增加低碳技术创新投入,进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同时,碳市场扩容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这可以为企业将来制定碳减排战略、建立碳管理机构等打下群众基础,更容易赢得共识。

此外,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还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政策压力。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称“碳关税”),对从其境外进口的钢铁、水泥、铝等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出口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成本低是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产品的出口优势之一,但经测算,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果这三类出口产品加上碳关税,盈利空间将被大幅度挤压,甚至不盈利。将这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减小与出口国之间的碳价差,可降低出口产品的碳关税,有助于这些重点排放企业尽早适应国际碳关税要求,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应对可能产生的国际碳壁垒。

杜涛:其实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很早就在为碳市场扩容做准备了。

政府层面,此前,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等,明确了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指导企业如何自己测算、提交报告、核查数据等。

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实施的步骤和时间表,做好了顶层设计。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文件,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构建起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制度框架,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为我国碳市场顺利运行和逐步扩容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此次碳市场扩容只是开始,后面还会有第三、四批重点排放行业被纳入进来。

行业协会层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搭建了“中国钢铁全产业链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2022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是中国工业领域第一个规范运行的EPD平台,并于今年9月与瑞典EPD平台、意大利EPD平台签署了平台互认和合作备忘录。企业定期在平台上发布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综合信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等,通过EPD平台展现钢铁材料绿色低碳属性,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此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2022年12月启动了《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极致能效工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同时发布了极致能效可行技术清单等,引导企业提升能效、减少碳排。今年这一工程已经进入了验收阶段,预计到年底1.5—2亿吨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这是继“超低排放工程”后推动钢铁行业节能减碳的又一项重点工程,致力于培育和建设“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

企业层面,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各钢铁企业高度重视,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指导下,设定了自己的碳达峰路线图。中国宝武集团、首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大批企业主动发布了自己的减碳路线图和碳达峰时间表。此外,很多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举行碳核算相关交流、研讨和培训等。目前很多钢铁企业都成立了专门的碳核算、碳管理部门,企业事先已经主动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杜涛:电力行业流程相对简单,数据完整且易获得,钢铁、水泥、电解铝都是能耗高、工艺流程长且复杂的行业,不同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各异。比如,有的钢铁企业是高炉—转炉长流程,有的是电炉短流程,碳排放数据差异非常大。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数据基础相对薄弱。我们在帮助企业进行碳核算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数据缺失、矛盾、不准确。这给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

目前,虽然基本的核算方法已经确定,但公布的核算方法并未囊括很多细节,可能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进一步引导,有关部门可以在报送、核算和监管上给予统一的指导,建立统一的规范。比如,碳核算的边界在哪里?钢铁企业高炉煤气利用和不利用时碳排放量是否区别计算?数据如何报送?数据在什么范围公开?这些细节需要国家进一步明确,为企业提供统一的遵循原则。

另一个可能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初入碳市场,不太了解碳市场规则,对碳资产的管理经验不足,一时还做不到在碳市场中游刃有余,企业需要不断适应。我们相信,随着企业进入碳市场的经验积累,这些问题会慢慢解决。

目前还有一些企业担忧,不同省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同,如果用统一的电力排放因子,可能会带来不公平等问题。我们希望,在未来细化碳排放权交易规则时,能够充分考虑各个省的实际情况,推行差异化的减碳政策和标准,就是不同省份要根据实际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核算排放因子,落地差异化、精细化的减排方案,这样才更科学、更公平,更能调动各地的积极性,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碳排放交易权在不同省份、地区之间合理分配和流转。碳减排是全国范围的一盘大棋,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各行业、各地区协同配合。

中国环境报: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此次征求意见稿有何特点和亮点?

杜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是碳市场发展的里程碑,意味着碳市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碳市场发展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工作方案很大的亮点之一是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分两个阶段做好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工作。

2024—2026年是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以后为深化完善阶段。启动实施阶段,仍然以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帮助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任务,并在实践中去调试规则,给了企业足够的时间适应、了解和掌握碳排放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这一方案也为未来石化等行业纳入碳市场奠定了基础。深化改善阶段,将实质性强化激励约束程度,通过市场手段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和碳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中国环境报:此次碳市场扩容可能对碳价造成哪些影响?会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杜涛:这次碳市场扩容将纳进三个行业约1500家企业,增加碳排放量约30多亿吨。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会提高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带来交易额的增加,可能会促进碳价一定幅度的上涨,碳市场的活力会被进一步激发调动起来。所以,这次碳市场扩容预计对碳价走势是利好。

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的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之前没有采取有效减排措施的企业来说,碳价上涨意味着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目前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困难,此时企业改进和更新减碳设备或工艺,短期内成本压力会骤增。

对于长期来积极减碳的企业来说,则可能会因为较好的减碳效果而从中获益,竞争优势会更大,这就会造成强者更强的局面。当前,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很多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状况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在这种背景下,这三个行业被纳入碳市场交易,也会倒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一些落后企业会被淘汰。

杜涛:首先要把基础工作做好。行业和企业需要根据生态环境部制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把自己的碳排放监测、报告、数据体系、核查体系建立起来,让碳排放数据更加准确、透明,以适应碳市场交易要求。

其次,积极探索、应用先进的减碳技术。加大节能降碳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以减碳效果在碳市场中获得优势。

例如,钢铁行业通过极致能效工程,推广高效节能的冶炼技术和设备,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升能效减少碳排放。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湛江生产基地为代表,积极探索氢冶金技术,打造零碳生产线等。此外,企业需尽快提升自己的碳资产管理能力,根据自身碳排放强度和产量合理规划配额使用,通过买卖碳排放配额,优化碳资产配置,力争在碳市场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杜涛:国家和行业部门掌握最为准确的行业数据和信息,要积极谋划、统一布局,避免内卷、低价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推动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实现碳达峰目标。

首先,政府和行业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以钢铁行业为例:

比如,对钢产量进行宏观调控。虽然我国吨钢碳排放量已经控制的较好,但如果钢铁产量持续增长,碳排放总量很难降下来。钢铁行业可以通过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来减少粗钢产量,从而减少碳排放。据测算,在钢铁行业碳中和进程中通过提高材料效率以降低粗钢需求可减少约21%碳排放量。

再如,对流程结构进行优化。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另一种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目前我国是以长流程为主,长流程约占粗钢产量的90%,而短流程比长流程吨钢碳排放低约1.5吨左右。

据测算,通过流程结构调整优化,可以减少约12%的碳排放。当然,行业流程结构调整、扩大电炉短流程钢产量占比,还需要考虑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如废钢资源、绿电资源等的配置和供给能力等。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的《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已将“提升短流程电炉炼钢比重”作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出“到2025年底,废钢利用量达到3亿吨,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力争提升至15%”。可见,行业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普及和推广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先进节能减碳技术。据测算,通过推动和普及钢铁行业的先进节能减碳技术可以减少约23%碳排放。

这些举措都是钢铁行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最有效途径,如果都能够在“双碳”进程中得以实施,能减少超过一半的碳排放量,很值得期待。

推动这些减排举措的实施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不断探讨和加强合作。当前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但这些工作要坚定地逐步去做,困难是暂时的,未来会获得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