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碳市场破局:累计成交量超1.95亿吨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2022-10-15 15:30:54
热度:1

碳市场破局:累计成交量超1.95亿吨:本报记者宋琪吴可仲北京报道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基本建成全球覆盖温

本报记者宋琪吴可仲北京报道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基本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如今,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营已满一年。作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及减排政策工具,它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超1.95亿吨,累计成交额85.59亿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信息显示,在第一个履约周期,CEA履约完成率达99.5%。同时,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价格已从开盘首日的48元/吨升至57.75元/吨(10月13日收盘价)。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期,未来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将扩大,有望在“十四五”期间纳入全部重点能耗行业,同时,全国碳市场将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增加交易品种,丰富碳金融产品,并提速开征碳税进程,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则,加深与全球碳市场的合作。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碳市场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仍在建设和不断完善进程中,未来,随着交易平台日渐成熟,制度和规则日渐完备,市场参与将更加活跃,交易规模也将不断攀高。届时,通过市场配置碳排放资源,引导企业低碳转型的优势将充分显现。

据测算,未来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有望扩容至70亿吨,按照2021年的碳价水平,到2030年,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

建立一个碳市场

对于实现我国“30·60”目标而言,碳市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相比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碳市场的交易是基于市场化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建设全国碳市场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对于碳市场而言,交易的标的资产并非传统的产品或服务,而是碳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核心是改变清洁能源供应者和使用者在市场交易中的成本劣势,通过将温室气体排放责任压实到企业的方式,引导投资流向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最终在全社会范围内以最小成本实现既定减排目标。

为了优化碳排放资源的配置,配额碳排放配额确定与分配成为碳交易制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根据《2019-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我国碳市场目前采取的配额分配方式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全部免费分配,但此后将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

具体而言,为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政府会先设定一定时限内(履约期)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接下来,以配额的形式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根据清缴履约要求,重点排放单位每个履约期必须清缴与其实际碳排放量等量的配额,同时,获得配额的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开展交易。

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及建设参与者、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我国碳市场之所以有此制度设计,在于目前我国建立碳市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参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减缓增速。

“与欧美碳市场重在控制碳排放总量不同,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增速。国内与欧美等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欧美的碳排放已经达峰,现在面临下降,而中国的碳排放还没有达峰。因此,只有对那些排放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企业产生影响,实际上对企业的影响是最小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最小的。”张希良表示。

同时,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记者,在碳市场,碳价是配置资源,引导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当前我国的碳价处于相对低位,未来随着市场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免费碳排放权配额逐步缩减,预计我国碳价将不断走高。随着高载能等行业的碳排放成本增加,依赖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这将助推我国的经济结构向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转型。”

随着制度设计的不断明朗,我国的碳市场也从试点起步,探索逾10年。从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开始,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我国的碳市场已形成地方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行的发展布局。

市场运行平稳

2021年7月16日,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中心位于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两地共同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支柱。

同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碳市场并存,尚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将继续在试点碳市场进行交易,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试点碳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批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显示,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的重点排放单位为2013~2019年任一年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的发电企业(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

张希良表示,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发电行业企业排放量大、各类数据比较规范、管理水平也较高。“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这2000多家发电企业的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是欧盟碳市场的2倍以上。可以说,管住了这2000多家发电企业的碳排放,就抓住了我国节能减排的一个‘牛鼻子’。”

目前,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营已满一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评价称:“上线交易一年来,全国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作为减排的政策工具,它的作用初步显现。”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发布的数据,截至10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超1.95亿吨,累计成交额达85.70亿元。

同时,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已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且履约情况良好。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自启动线上交易以来累计运行114 个交易日,按履约量计,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完成率为99.5%。

此外,对于地方试点碳市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纳入7个试点碳市场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2900多家,累计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约80亿吨。2021年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完成配额交易总量约3626.24万吨,达成交易额约11.67亿元。

袁帅告诉记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碳排放成本内部化后,也将提升企业等排放主体节能减排的意愿,节能服务行业或迎来重要机遇期,节能改造、碳排放追踪及诊断等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

更重要的是,未来有关碳市场的制度设计仍在不断完善。

9月28日,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生态环境部作为主管部门,结合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运营情况,在总结地方试点的经验,并借鉴国外立法的基础上,经过征求公众意见,于去年初向国务院报送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草案。草案出台之后必将会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重点排放单位的确定、配额的分配、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管、配额的清缴以及交易运行等机制作出统一规定,并进一步完善协同监管的制度,更好防范市场运行的风险,从而促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地运行和健康持续地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