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99.5%履约率之下 你应该了解的碳交易市场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22-01-04 16:21:08
热度:1

99.5%履约率之下 你应该了解的碳交易市场: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2021年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1.79亿

1.79亿吨,不少读者对于这个数字可能还没有什么概念,我们这就来捋捋。

1.79亿吨这里指的是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而非碳排放量。从日成交量来看,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成交量累计1.79亿吨,意味着市场日均成交量超过150万吨,是欧盟现货二级市场的20倍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气候政策室副主任熊小平表示,碳市场是在一个总量的约束下,各个企业如果排放量超过了拥有的配额,可能就要去买,如果有剩余就可以去卖,这是一个盈缺平衡的市场交易过程。对于一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来说,流动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有流动性,大家就愿意参与这个市场。一个新生的市场有这么一个结果,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那么碳排放权交易又是怎么来达到减碳的目的呢?

熊小平为大家解答了这个疑惑。他说,通过参与交易,减排成本高的,可以减少总体履约成本,成本低的可以获得收益,这就产生一个经济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去减排,对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会有帮助。

99.5%

根据生态环境部消息,履约周期内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

其实,重点排放单位履约工作早在去年10月就已拉开了帷幕。2021年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确保2021年12月15日17时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17时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

从履约数据来看,最终仍有0.5%核定应履约量未完成履约。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按道理说,目前的配额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相关企业大致都能够履约。0.5%没有履约的情况应该还是个案,其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企业在目前碳价很低、碳配额又比较松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出现未履约的情况的”。

1月3日,小编从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获悉,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1月1日在对张家港某公司开展节日生态环境安全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未按时足额清缴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涉嫌违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之规定。目前,苏州生态环境部门已责令企业整改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予以立案查处。

这被认为是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的全国第一案。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此外,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由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对欠缴部分,由重点排放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

此前,为探索建设全国性的碳交易体制,我国在北京、天津等地开展了碳交易权的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在试点市场实施了线上碳交易。林伯强表示,“以前在碳市场试点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企业不履约的情况。对于不履约的企业一定要处罚,否则后边别的企业看到原来这么好混,不履约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苏州的案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结语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平稳,企业减排意识不断提升,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得以初步显现。”刘友宾说:“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通过碳市场等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