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全国碳市场2021年交易收官!114个交易日碳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超半数控排企业参与交易…来看十大关键词

来源:证券时报
时间:2021-12-31 20:11:02
热度:1

全国碳市场2021年交易收官!114个交易日碳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超半数控排企业参与交易…来看十大关键词: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2021年度交易正式收官。自7月16日启动至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

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2021年度交易正式收官。自7月16日启动至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其中,四分之三的交易发生在12月份。

碳价方面,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54.22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96%,超过半数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了市场交易。

随着2021年度交易结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也已截止,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成绩已锁定。近半年来,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如何?控排企业试水全国碳市场感受如何?碳资管等布局如何?本报十大关键词,回眸全国碳市场元年!

控排企业不容易

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是参与交易的主体,且是唯一主体,这些重点排放单位被称为“控排企业”。

“火电厂2021年确实很不容易。”一位帮助某电力集团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相关人士这样感慨,集团旗下有上百家火电厂,只有寥寥几家曾参加过试点,“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100多个交易日,有一种过了好几年的感觉。”

该人士表示,“配额预分配、数据自查、配额交易、CCER抵消等,在电媒价格高企、发电业务亏损严重的2021年,火电厂又要马不停蹄地尝试新事务。”

可喜的是,经过半年的市场历练,发电行业控排企业减排意识不断提升。不久的将来,随着其他高耗能行业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这一全国碳市场的先行者,或许可风轻云淡般为后来者分享经验。

碳价业内存分歧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围绕着“碳价”的分歧从未中断。开市以来,碳价从48元/吨起步,一度至61.07元/吨,接着跌破首日开盘价,最低至38.50元,随着履约期临近,碳价再次回到首日开盘价上方,最高至62.29元/吨,创出开市以来新高。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4.22元/吨,较启动首日收盘价上涨5.84%,较启动首日上涨12.96%。

一方面,控排企业认为价格过高。一位控排企业人士曾表示,“2021年电煤价格飙涨,火电厂本来经营压力就很大,碳价再高,可能是压垮火电厂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方面,专家和机构人士基于未来需求,均认为目前碳价偏低,长期仍看涨,不止一位机构人士表示,如果允许个人参加,肯定要开户参与交易。

何谓合理的碳价?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此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价格最终会回归碳减排的社会成本。

全球最大现货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同样备受关注。启动首日,配额成交量突破410万吨,此后,交易步入低迷期,单日成交量最低曾至个位数。9月30日,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量达847.44万吨,刷新首日成交记录。

随着配额核定工作完成,11月起,全国碳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当月日均成交量超过100万吨。12月,全国碳市场活跃度再次提升,总成交量1.36亿吨,总成交额58.14亿元。其中,12月16日,配额总成交量高达2048.09万吨,创下开市以来的成交记录。

从交易规模来看,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现货最大的碳市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按照试点市场情况,年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5%左右,以此计算,初步活跃状态下,全国碳市场年交易量可能达到2亿至3亿吨。

开市不到半年,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已达1.79亿吨,显然已达到活跃程度。

首个大考成绩出炉在即

随着第一个履约期截止,全国碳市场首次大考——2019年和2020年的碳配额清缴履约成绩已锁定。

其实,部分省市成绩单已提前出炉,海南早在12月7日即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上海也已宣布完成履约期清缴履约,浙江履约率也已达99.99%。控排企业方面,国家电投、大唐集团和华电集团等多家电力集团均已宣布履约完成。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近日向记者表示,第一个履约期,预计履约率有望达到98%以上。

在他看来,评价全国碳市场这一市场化机制取得的成效,不能单看履约率这一指标,在起步阶段只要做到无重大设计缺陷、碳价基本合理、较高的履约率以保证减排有效性,就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功,之后通过分阶段的完善和发展再逐步达到更理想状态。

碳配额总体充足

今年11月和12月,全国碳市场交易持续放量,但价格并未现明显异动,在业内人士看来,配额总体充足是原因之一。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此前表示,该省配额总体有盈余;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也透露,该省总体上配额盈余553.85万吨;浙江近八成企业完成履约后,配额还有盈余。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华东大区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华东大区10家企业共计碳排放配额履约量超过1亿万吨,测算了下,共计实现碳配额盈余700多万吨。

由于碳配额有效期尚未明确,市场普遍预计配额可以跨期使用,在“双碳”目标下,配额的价值长期看涨,因此出售的意愿并不强。未来,碳配额分配制度有望进一步完善,包括引入有偿分配、明确碳配额有效年限等。

CCER项目低成本履约

根据全国碳市场相关规则,控排企业可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清缴,抵消比例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在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中,采用CCER抵消配额进行履约的控排企业并不在少数。

上海近七成企业使用CCER抵销配额进行履约;截至12月14日,山东省共有50家企业提出CCER抵销配额清缴申请,申请抵销量达到624万吨。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尽管履约期内CCER价格一涨再涨,但不少试点市场的CCER价格仍低于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因此CCER还是低成本的履约渠道。

目前,市场上可用的CCER项目已不多,市场普遍预计,CCER项目明年能重启备案签发,为控排企业提供低成本履约渠道。

张建红向记者表示,CCER市场未来具备形成全国性市场的条件,今年9月,恒生电子中标北京绿色交易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这被认为全国性CCER市场有望加速落地。

机构投资者活水何时来

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参与交易主体只有控排企业,而控排企业以履约为主,这也是大部分时间交易不活跃的原因之一。为提升市场活跃度,业内一直呼吁尽快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场。不少机构投资者已摩拳擦掌,发行相关产品,只待发令枪响。

然而,截至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截止,机构投资者入场尚未有进展。赖晓明近日表示,投资机构何时入场,目前还在研究,主管部门也多次开会讨论,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协调。

张建红向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应尽快引入机构投资者,以往的碳市场地方试点中,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活跃起到了较大作用,“全国碳市场应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包括制定合格机构投资者准入标准等。”

当然,在碳交易中要避免过度投机,张建红建议未来应严格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审慎允许个人投资者入场,控制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碳配额仓位,有效引导市场各方理性参与。

碳资管公司蜂拥而至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激发了碳资产管理的需求。粗略统计,一年内数千家碳资产管理公司注册成立,环保企业、环保咨询公司甚至金融服务公司等,纷纷摇身一变,成为碳资产管理公司。

然而,相当一部分碳资产管理行业的涌入者,尚未搞明白碳资管是怎么回事。作为属于服务行业,碳资产管理需要一批既懂政策、又懂业务、还得懂金融的碳资产管理人才。

业内人士建议,碳资产管理也应借鉴私募基金公司等金融资产管理设定一定的门槛,比如对注册资本金设定一定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熟悉碳资产相关业务的人才等。

推动碳交易条例尽快出台

作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市场手段,全国碳市场需要夯实碳交易的法律基础。早在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即就《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公开征求意见,积极推动立法进程。据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被列入2021年拟制定、修订的行政法规清单。

该征求意见稿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适用该条例。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提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和行业范围,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根据此前消息,《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正在审议中。生态环境部此前表示,将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修订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

赖晓明近日表示,全国碳市场将积极发展多层次碳市场,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在他看来,全球有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要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权威性,对国际碳价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诞生尚不满半岁的全国碳市场,仍属于起步阶段。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进一步完善碳定价碳交易机制和规则、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场交易,力争到2025年实现现货和衍生品交易规模突破20亿吨,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