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全国碳市场已至 资本投资热情升温 新能源行业如何把握机遇?

来源:财经网
时间:2021-07-27 19:30:53
热度:1

全国碳市场已至 资本投资热情升温 新能源行业如何把握机遇?:在“双碳”目标不断落地之时,全国碳市场正席卷而来。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此前,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曾表示,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

在“双碳”目标不断落地之时,全国碳市场正席卷而来。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此前,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曾表示,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相对发达国家已运转多年的全国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经过了一个数年地方试点的历程,全国碳市场吸收了试点各地的经验成果,其中“湖北经验”备受认可,“湖北经验”也多被全国碳市场吸收。“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湖北碳市场在全国的成交指标总量评比中都是遥遥领先的。”齐绍洲说道。

对新能源行业而言,碳市场可谓存在较大机遇。新能源行业作为碳排放权的重要供给方,将获得增厚企业盈利的机会。

新能源企业若要把握碳市场机遇,天风证券公用环保首席分析师郭丽丽认为:“新能源企业要设立碳资产管理部门,或加强与第三方公司的合作。碳市场发展完善过程中,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

中国碳市场历程: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进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这标志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碳排放权交易”概念起源于20世纪中叶,当时部分经济学家出于将企业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考虑,提出了这一概念。目的在于建立合法碳排放的机制,让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化,以约束企业的无节制碳排放。

1997年,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该文件提出了多个灵活减排的机制,其中就包括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目前,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齐绍洲对财经网表示:“在全球范围内,61个国家已建立了碳定价的机制,具体形式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税,这61个国家覆盖了全球2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欧盟碳市场的价格相对领先,目前已达到50欧元/吨。此外,美国和韩国的碳市场也表现不错。”

相对发达国家碳市场而言,中国的碳市场经过了一个数年地方试点的历程。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截止目前,各地试点工作均获得了若干经验和成果,其中,湖北的碳市场建设工作相对领先,曾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评审中获得了两个第一名。正因为湖北碳市场取得的杰出成绩,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登记中心被设置在武汉,交易中心被设置在上海。

湖北之所以能在地方碳市场试点工作中获得先机,重要原因是,湖北在碳市场的监管中探索出了“湖北经验”。

齐绍洲对财经网表示,湖北在多个方面探索出了碳市场的监管经验。在配额分配方面,湖北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使用了历史法、标杆法、历史强度法等方法。在金融创新方面,湖北推进了全国首单碳配额抵押融资,还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碳基金、碳债券、碳授信、碳托管等金融产品。在制度设计方面,湖北碳市场设计了“双20封顶”制度,即企业超出初始分配配额的20%或者20万吨以上的那部分碳排放量可以免费追加,该项制度可以在碳市场初期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目前已经被全国碳市场借鉴。在促进交易活跃方面,湖北对控排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均持开放态度,投资者的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度。“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湖北在全国的成交指标总量评比中都是遥遥领先的。”齐绍洲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碳市场在规模方面已经领先全球。近日,据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纳入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虽然中国碳市场在规模方面后来居上,但发达国家碳市场对中国碳市场的仍有借鉴之处。齐绍洲表示,发达国家的碳市场在部分领域可以给中国碳市场提供借鉴,比如金融市场的管理创新和风险防范、拍卖方法、碳排放量监测技术,碳关税和碳价格的结合管理等。

碳市场可为新能源行业带来增量收入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碳市场不可不谓一次重大的机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曾在第七届财经中国V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正逐渐明朗,如果按照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来说,未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或达百万亿元人民币。”

据公开信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主要有两种交易类型,分别为碳排放配额(CEA)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EA交易对象主要为重点排放单位获配的碳排放额,CCER的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取得的减排凭证,主要涉及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企业。

未来,新能源行业作为碳排放权的重要供给方,或将在碳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资本市场对碳市场将如何影响新能源行业保持高度关注。

天风证券公用环保首席分析师郭丽丽对财经网表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投入运行,CCER或为新能源企业带来额外业绩贡献。新能源企业可通过将“二氧化碳减排量”变现,来增厚自身收益。价格层面,预计CCER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有望带来CCER交易价格的上升,进一步增厚新能源运营企业的盈利。

明阳智能CEO助理兼资本市场部总经理潘永乐认为,碳交易给新能源行业带来的机遇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新能源电站的运营商来说,碳交易CCER的核算,会带来除了发电收入之外的收入增量。新能源电站运营商原来可以卖电,现在还可以出售碳指标。第二,对于设备制造为主业的企业来说,比如光伏或者风电的制造商,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还降带来了新能源需求下游市场的增量。“因为电站的收益更好以后,将有利于提升投资方来建设新能源电站的意愿,这就给设备的制造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潘永乐说道。

协鑫能科总经理费智认为:“碳市场交易启动标志着碳作为资产具有了明确的价值,市场的启动可以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提高能效标准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针对碳市场对新能源行业带来的挑战,郭丽丽表示,碳价受配额供需关系影响,相关政策一方面可通过改变总量影响供给;另一方面可通过违约惩罚力度等方面的调整影响总需求,故新能源运营商因碳交易而增厚的利润会面临一定政策风险。

平安建投高级业务经理张仕元认为,风险和挑战主要可能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早期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的碳资产未能以合理的价格变现,被低估或贱卖。另一方面,企业在将自身的减排量包装形成碳资产过程中,所遵循的标准不满足国际标准要求,被相关第三方机构认定为“不符合标准的CCER”,甚至被列入“黑名单”。

潘永乐认为,新能源企业要警惕市场碳价炒作。“要保持合理价格,不宜太高或太低。但同时,也要警惕把碳指标当成金融产品来炒作。 ” 潘永乐表示。

资本投资热情升温,新能源行业如何把握碳市场机遇?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指出,各大资本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布局,可谓动作之快、手笔之大,都是在尽力分享碳市场下新能源时代即将到来的盛宴。

祁海珅表示,碳交易市场未来的体量会超过万亿元规模,因为我国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碳市场交易量也会有一个逐渐扩容的过程,我国在“碳金融、碳信用”领域的水平和空间,完全可以发展甚至超过欧盟,可见我国碳金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一时之间,资本市场热情升温,新能源行业如何把握碳市场带来的机遇?

郭丽丽建议,新能源企业要强化政策及相关制度的学习,加快CCER项目的开发进度。根据国检集团数据,一个CCER项目从开发到减排量签发至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全国碳市场启动背景下,新能源企业可加快CCER项目的开发进度,降低时间成本。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政策、制度等的学习,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成本。

“另外,新能源企业要设立碳资产管理部门,或加强与第三方公司的合作。碳市场发展完善过程中,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不同公司可根据自身装机类型、装机规模等实际情况,选择较为匹配的管理方式,如公司自身管理、对外委托管理等,从而提升管理的效率。”郭丽丽说道。

张仕元认为,新能源企业及早对企业自身的业务,产品和组织层面开展全面的碳资产盘查,摸清家底,则有望在市场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获得第一波红利。

张仕元还提醒,新能源企业应该避免短期急于将碳资产“变现”的冲动。“新能源企业要立足于公司长远发展,逐步搭建起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遵循国际标准开展公司碳资产的盘查和包装,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碳市场,贡献企业的价值。”张仕元说道。

文章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