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排放新闻资讯

武汉市建筑领域全过程推进“减碳”行动

来源:长江日报
时间:2021-08-25 14:22:00
热度:1

武汉市建筑领域全过程推进“减碳”行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近年来,武汉市城建局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以及《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大力推进建筑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近年来,武汉市城建局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以及《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大力推进建筑领域低碳绿色发展,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管理机制、技术标准体系,从顶层设计、生产、建造等建筑全过程大力实施“减碳”行动,促进建筑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以推进建筑节能能效提升,绿色建筑量质提升为主体,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据统计,累计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9873万平方米,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3470万平方米(其中获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达到3186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760万平方米;对676.83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2017年至20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由99.24万平方米增至549.45万平方米,占比由3.3%增加到20%;累计新增建筑节能能力216.18万吨标准煤。

为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化发展,市城建局组织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于2019年完成了课题《武汉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建立建筑能源使用、建筑类型和功能、技术应用和运行等特征的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出武汉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年份和峰值,提出碳达峰技术路径和建议实施的政策措施。

2020年,武汉市获批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今年,建筑领域“绿色行动”步伐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市装配式建筑已由试点示范转向重点区域全面推广阶段。市城建局相关人士介绍,今年全市按照装配式方式建造的建设工程面积将不少于1200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建筑面积的30%以上。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中心城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应达到竣工建筑面积的15%以上。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房地产项目,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

在市政基础设施的城市道路桥梁、综合管廊、地铁隧道围护结构原则上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今年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不低于30%,并实现每年15%递增。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流水线加工制作好建筑构件和配件(比如楼板、墙面板、楼梯、阳台等),再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吊装安装而成的建筑,将有效降低污染消耗,破解房屋建筑“渗漏裂”等顽疾,逐步消除建筑质量通病,实现建筑业绿色转型升级。

为了确保执行到位,相关部门将在立项审批、土地出让和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管理、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监督等方面严把关口,明确按照装配式建筑建造,且装配率不低于50%。

同时,今年起将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全市保障性住房执行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房地产项目不低于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在施工图审查合格书中就明确项目绿色建筑星级。

今年还将出台并发布新修订的《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让绿色建筑的推进真正有法可依。探讨设立绿色建筑奖励金,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等手段,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验收标准》。加强绿色建筑策划、绿色设计、施工、验收、调适以及运行等全过程管理,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中心城区、新城区、开发区推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鼓励采用太阳能、空气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全市竣工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不低于600万平方米,推广适合于武汉气候特点的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工程项目。

为了保证绿色施工以及工程质量,从建材生产环节就严把“绿色”关:从今年开始,全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启动综合治理两年行动,从试验室管理、原材料使用、配合比管理、运输过程管控、交货检验、安全生产混凝土生产站点绿色生产、扬尘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严格标准和硬杠杠。按照行动方案要求,90%以上的预拌混凝土生产站点绿色生产评价得分要达到85分及以上。

按照计划,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较2020年提升20%,新增节能建筑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8%,累计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2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面积760万平方米。通过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力争新增建筑节能能力210万吨标准煤。

到2025年,我市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幅下降,环境保护效应显著提升,装配式建造的市场竞争优势全面显现。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50%。

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

武汉已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近日,位于新洲汪集街的武汉三木和森产业化综合基地,工厂外偌大的场地上整齐码放着从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预制墙板、叠合板、飘窗、楼梯构件,几台龙门吊正在吊装。每一块构件上都贴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可查询尺寸、规格、方量、重量、验收检验人是谁,供应什么项目等等,实现质量可追溯。

工厂内繁忙的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往模具内浇筑混凝土,有一批飘窗、飘板将供应华侨城青山51地块项目;力学和水泥实验室内,实验人员也在忙碌,今天要把原材料检测样送样,本月底向华润花山163地块的房建项目供货。

武汉三木和森建设有限公司产业化基地总经理苏占鳌介绍,该企业是湖北省装配式建筑工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去年获得“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基地有5条生产线,主要生产预制外墙、内墙、叠合板、楼梯、梁、柱、阳台板、飘窗板等,供应给武汉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目前在供的有18个项目,累计服务项目面积153万平方米,约占武汉市1/3的市场份额。

在这家基地的客户名单中,有华侨城、华润、中海、金茂、绿地、恒大、中铁十一局、中法生态城等。装配式建筑项目装配率约在50%左右。

“从2018年刚建成投产时的2条生产线扩大到5条,供应量也在逐年增长,武汉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公司下一步将打造成数字化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苏占鳌说,从咨询、设计、施工、制造到物流运输,可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位于汉阳四新北路的中国铁建·御湖项目就是一个地道的装配式建筑工程,从新洲的这家基地生产线上下来的预制叠合板、楼梯、外墙、剪力墙、飘窗等运到施工现场,工人们通过吊装,就像搭积木、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该项目的6栋高层住宅均为装配式建筑,装配率不低于50%,其中4栋结构已封顶,还有一座装配式幼儿园。

建设方中铁十一局武汉房地产开发公司项目副经理刘伟表示,住建部正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中铁十一局作为建筑央企,肯定要积极响应。“这种方式节约能耗,比较环保,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湿作业少了,由此带来的建筑垃圾和粉尘也大大减少。”

施工现场,地面整洁干净,塔吊上安装了喷淋,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着环境数据。而通过“爬架+铝模”和装配式方式建起的住宅,外观平整洁净,作业现场也不见粉尘。

施工方中铁十一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项目总工唐本华介绍,过去采用木模方式建造,建一层楼需要20多名工人,如今铝模加装配式,只需要10余人,他们还能同时进行几层楼的施工。

目前,除武汉三木和森外,中建三局科创发展有限公司、武汉福星精工欧拉绿建科技有限公司、远大住工集团湖北全资子公司——武汉远大工业住宅有限公司、美好集团、武汉建工、湖北工建等一批龙头建筑企业,都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目标要求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造,均拥有装配式生产基地和装配式建设项目,一条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已在武汉形成。

一改“灰头土脸”形象

混凝土搅拌站实现绿色生产

作为装配式产业链的上游,提供原材料的混凝土搅拌站过去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灰头土脸”,带来的是噪音和粉尘。近年来,在城建部门的监管指导下,预拌混凝土企业求新求变,在绿色生产及环保节能方面有了长足的改进,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武昌厂就是行业革新的一个缩影。

走进这家商品混凝土预拌厂,厂区布局紧凑,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整齐,绿色植被穿插各处,整体绿化面积达到980余平方米。办公生活区与生产区域分离,设置有专门的人行通道。操作间从搅拌楼整体迁移至中控室,保障了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与绿色办公。

搅拌楼、储料罐、皮带、下料口等传统厂区污染源均实现了全封闭,配置有多级沉淀池、砂石分离机、压滤机等废浆料处置系统,从硬件配置上为绿色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厂区内还设立了绿色环保展板和宣传牌,配置噪音粉尘监测系统,通过制度建设及人员培训等管理方式,借助ERP、视频在线监控识别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将绿色生产切实融入日常管理。

中建商砼武昌厂秉持“四节一环保”理念,建站伊始即在规划布局上考虑节地问题,日常办公及设备技改过程中落地各项节电举措,生产废水通过场地设备冲洗、生产再利用等循环方式实现了全部消纳,固体废弃物也通过砂石分离系统等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武昌厂的固废量已从前些年的40kg/方压减至2.15kg/方,“废物再利用”不仅节省了资源,也促使武昌厂距离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越来越近。

截至2019年11月,武汉三环内17家混凝土搅拌站全部拆除搬迁至三环外。

为助推行业绿色发展,市城建局组织开展武汉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综合治理两年行动,研究编制《武汉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技术导则》《武汉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绿色建设(标准化)示范图集》等相关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搅拌站点绿色生产标准,规范武汉市混凝土搅拌站绿色生产行为。

市城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搅拌站行业管理更注重长效,重点在绿色生产、生产质量、站点布局和去产能等方面定期分析研判;同时加强对全市搅拌站生产质量和绿色发展等各项工作的综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武汉将有越来越多绿色建筑

建设一批超低能耗示范建筑

武汉作为全国首个“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研究试点城市”,近年来,绿色建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高新大道与光谷六路交会处,合院式5A甲级写字楼——中建·光谷之星项目建筑外观格外打眼。该项目先后斩获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以及美国LEED-CS金奖认证,皆为绿色建筑业内最高奖。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仅要节能,还要在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材料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也都要达到一系列要求。

这个项目到底“绿”在哪?探访发现,项目采用独创的合院式,低密生态办公模式,标准办公区享有四重绿化,平均每三层一个合院空间以及南北绿色连廊,还有屋顶花园、全采光绿色中庭、下沉式庭院。

据中建三局工程部有关人士介绍,项目通过对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进行优化,利用自然条件保证建筑采光和空气清新;并设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实时监测与高效净化系统。

采用LOW-E玻璃幕墙,有效降噪,通过热电厂余热利用节约能源。

采用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搭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采取智能照明系统,减少了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还结合武汉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建设下凹式绿地,起到在雨天贮存雨水,减少径流外排,需要时将雨水收集再利用的效果,筑造出贴合实际的绿色节能技术体系。

“十四五”期间,城建部门将开展绿色建筑提质增效工程,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同时开展高品质绿色建筑示范建设,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率先示范,建设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范建筑。

武汉还有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区正在强力推进中。中法生态城执行中、法两套绿色生态标准,全域内将是绿色星级建筑;长江新城已组织制定《长江新城绿色建筑建设指引》《长江新城智慧建筑标准》,同步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

本版策划:武汉市城建局长江日报精致武汉传播中心

本版撰文:韩玮苏昕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1. 发改委副主任唐登杰:大力推动节能工作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1-08-25
  2. 通信行业点评报告:UDC助力“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产业商用节奏加速
    2021-08-25
  3. 在碳达峰碳中和里寻“金山银山”
    2021-08-25
  4. 大力推动节能工作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1-08-25
  5. 2021年中国碳中和愿景下建筑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高排放高能耗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发展
    2021-08-24
  6. 河南鹤壁市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研究审议《鹤壁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
    2021-08-24
  7. 邮储银行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1-08-23
  8. 关于海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思考与分析
    2021-08-23
  9. 重庆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7.24%
    2021-08-23
  10. 广东青年企业家加大研发 科技创新助碳达峰、碳中和
    2021-08-21
  11. 广东青年企业家加大研发 科技创新助碳达峰、碳中和
    2021-08-20
  12. 2022年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申报事项明确
    2021-08-20
  13. 以系统思维推进湖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021-08-20
  14. 平安银行谢永林: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坚决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2021-08-20
  15. 《低碳变革》市场监管总局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
    2021-08-20
  16. 李克强在河南考察并主持召开灾后恢复重建专题会议;市场监管总局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1-7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0%
    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