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以系统思维推进湖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1-08-20 17:01:41
热度:1

以系统思维推进湖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宣示着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任务。湖北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相较发达地区,湖北减碳之路的压力和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宣示着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任务。湖北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相较发达地区,湖北减碳之路的压力和挑战更甚。在减碳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是摆在湖北面前的一道考题。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强化系统理念,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推进产业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助推湖北绿色崛起。

以科学设计路线图为引领,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方向

理念转变是先导。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政治任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纠正发展理念偏差,摆脱高碳投资依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准确把握全国、地方两个大局,加强系统谋划,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任务与权责,建立协调机制,合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双赢。要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避免过于激进影响产业发展、就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

把握好总体达峰与局部达峰的关系是关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清我省二氧化碳排放历史、现状和趋势,系统梳理产业结构、优势与短板,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资源禀赋,充分考虑容量和单耗,加强碳排放重点领域、行业、区域识别,分时序、有侧重地实施差异化推进策略,确保以最优路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领域和行业来看,化石能源的消耗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原因,因此,能源领域碳排放达峰要率先推进煤炭消费量达峰。我省工业碳排放占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比重较大,其中,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石化、电力等行业将是工业碳达峰的重点行业。交通、建筑等碳排放占比较高的领域,需要科学确定该领域碳达峰的重点行业和达峰时间。从区域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型升级比较领先、低碳试点地区、可再生能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发挥先进示范作用,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重点,夯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四梁八柱”

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是重要发力点。我省产业结构偏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时间内难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产业发展与节能降碳矛盾异常尖锐。要推动传统产业全面低碳转型,加强低碳工艺革新,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科学确定“两高”行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在“两高”项目环评中率先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试点,倒逼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优化能源结构是主攻方向。我省能源结构偏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禀赋不优,电力安全供应需要以煤电兜底,优化能源结构任务艰巨。要着力转变用能方式和结构,实施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加快淘汰煤电落后产能,持续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积极引入更多清洁能源,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绿色低碳交通和城乡建设体系是关键切入点。交通领域要大力发展水水联运、铁水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推广智能交通、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推进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发展。

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支撑,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强大驱动力

以加强低碳零碳脱碳技术攻关和布局为重点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充分发挥“解绑挂帅”机制作用,采取激励措施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气候变化成因、生态系统碳汇、二氧化碳移除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加快节能减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研究布局,开展储能技术、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研发和储备。争创节能减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省级绿色技术研发中心,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以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制定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和应用标准,降低技术运用成本,积极发展促进低碳零碳脱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支撑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

以完善政策协同体系为保障,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良好氛围

更好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掌舵领航”作用。完善投融资、财税价格等支持政策,设立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资金或引导基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各级财政对节能降碳工程、绿色创新技术的支持力度,落实促进绿色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市场主体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标准、监测、考核监督等约束体系,建立健全碳排放基础数据核算、计量、评估体系,加强碳排放重点行业和领域能耗统计监测,探索制定地方低碳标准体系,倒逼高碳行业有序退出和转型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各行业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支持和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对节能减排降碳进行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碳价格发现和传导中的作用。抢抓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机遇,推进湖北碳市场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拓展碳排放交易覆盖行业范围,努力将武汉打造成全国碳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作用,为各类减排主体提供持续的经济激励,形成减排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湖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