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排放新闻资讯

深圳 通勤大数据里的“效率之城”:通勤快 碳排放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1-07-28 13:11:14
热度:1

深圳 通勤大数据里的“效率之城”:通勤快 碳排放低:在通勤方面,深圳既是效率之城,绿色之城,同时也是民生幸福之城。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在通勤方面,深圳既是效率之城,绿色之城,同时也是民生幸福之城。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其中,深圳有不少亮眼的表现:

深圳是去年“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提升最快的城市,同比增加3%达到60%,是超大城市的最高水平;

深圳是去年年度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多的城市之一,有效提高了4%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跃升到全国第三位,为34%;

深圳保持了超大城市中职住分离度的最低水平,为2.5公里,不到北京的一半;

深圳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水平为5.5吨/天,远低于多数超大和特大城市,表明通勤碳排放强度较低。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较高的通勤效率,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带聚合有着重要意义,较高的绿色出行比重更是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从民生的角度看,通勤时间、空间以及不同交通方式更是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

由此来看,在通勤方面,深圳既是效率之城,绿色之城,同时也是民生幸福之城。

“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提升最快

“5公里以内通勤”主要反映的是就近职住、步行骑行通勤的人口占比,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

《报告》显示,深圳“5公里以内通勤”的比重为60%,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位居首位,并且,深圳也是“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提升最快的城市,对比上一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

超大、特大城市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数据来源:《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这很大程度缘于深圳较低的职住分离度,通过合理的住房供给和配套服务促进了更多人就近职住,也由此降低了市民的平均通勤距离。

在深圳,城中村扮演了促进职住平衡的重要角色,上班族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居住在离工作地不远的地方。在“十四五”期间,深圳提出,鼓励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持续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持续发挥城中村作为低成本居住空间和职住平衡稳压器作用。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尽管城市面积不大,但通勤空间半径达到了39公里,仅低于北京的41公里,与上海、重庆持平。“通勤空间半径”反映的是城市具有紧密通勤联系的空间范围,也是城市交通需要支撑的空间尺度,一定程度体现了城市的辐射能力。

曾有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至东莞、惠州的城际出行每天约为140万人次,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至620万人次/日。

而越是远距离通勤,对轨道交通的依赖度也越高。过去几年间,深圳的轨道交通迅速发展,2020年底,全市地铁运营总里程达411公里、在建总里程达231公里。

上述《报告》还指出,深圳同时也是2020年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多的几个城市之一,有效提高了4%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跃升到全国第三位,与第一位广州的差距仅有3%,使深圳能够在约40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实现高效运行。

根据深圳今年6月公示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到2035年,建立1000公里以上的地铁网络,实现都市核心区与外围城市功能中心45分钟可达。而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领导此前更描绘过一个愿景:到2035年,实现市民出门10分钟内有轨道交通。

届时,深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铁之城”。

通勤碳排放水平低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碳减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上述《报告》也因此加入了“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指标,即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每天每万人单程通勤出行的碳排放总量,它取决于通勤距离和交通结构,反映城市职住空间和交通支撑对碳排放的影响。

在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最低,每天为5.5吨,大幅低于广州的6.7吨,上海的7.0吨和北京的8.7吨。

从总的趋势来看,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大,万人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一般也相对越高,譬如,超大城市每天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7吨,特大城市为5.7吨,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分别为5.4吨和4.6吨,呈现按城市规模向下依次递减的规律。

但深圳很大程度是一个“反例”,作为2020年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700万的超大城市,深圳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水平,低于武汉、杭州、青岛等诸多特大城市,甚至低于长沙、苏州、西宁等大城市。

《报告》指出,短距离通勤和绿色出行有助于降低碳排放,深圳较为突出的表现受益于其良好的职住平衡、相对较短的通勤距离和超过75%的绿色出行比重。

为了鼓励绿色出行,深圳在“5公里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之外,聚焦打造“1公里步行到达、3公里自行车骑行”的“15分钟微笑生活圈”,2017年至2019年,深圳已建成自行车道约808公里,增长约85%。

去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全市首部自行车交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并在路权网络、停车设施、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支持,未来新建及改扩建道路100%设置自行车道。

在推广电动车方面,深圳也走在了全国前列。2017年12月,深圳宣布已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6359辆,除保留634辆非纯电动车作为应急运力外,全市专营公交车辆已全部实现纯电动化。

2018年底,深圳出租车基本实现纯电动化。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人员曾提供了一组数据,纯电动出租车较传统汽油车节能69.5%,全市2万多辆纯电动出租车一年可减少的碳排放量达85.6万吨,相当于深圳6个梧桐山风景区绿色植被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低碳转型将贯穿于经济、社会生活、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深圳在绿色通勤方面的优异表现,只是其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在绿色低碳方面领先的意识与行动,将进一步增加深圳未来的城市竞争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